时下,正是采摘山野菜的最佳时节,生长在龙江森工大海林局公司山林间的刺五加叶、蕨菜、猴腿、刺嫩芽、山菠菜、黄瓜香等各类山野菜郁郁葱葱。为了让越来越多的“森林营养”从林间走上餐桌,赋能雪乡旅游产业发展,按照龙江森工集团“一场一品”“一局一业”战略部署,连日来,大海林局公司广大干部职工抢抓有利时机,全面开启山野菜采摘工作。
仔细甄别
“一场一品”绘“钱景”
“今天咱们去西二号,主要采蛰麻子和刺五加叶,天气挺好,争取多采一点儿,午饭大家都带好了吧……”6时30分,大海林局公司柳河林场党支部书记于鑫在场部院内安排当天的采摘任务。
“山野菜馅速冻水饺是我们林场确立的‘一场一品’项目,为抢抓山野菜采摘黄金期,我们每天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后勤工作人员20余人集中进行采摘,并将采集的山野菜进行精选、焯水、塑封、装袋冷冻,为山野菜速冻水饺做好前期保障工作。今年,我们预计采集储存各种山野菜3000余斤。”于鑫向记者介绍道。
周兆明是林场的一名职工,一个挎兜,一个背兜,就是他上山的全部装备。
“现在的蛰麻子不好采,都太矮,还有一些杂草,我们要求比较高,只采10厘米左右比较嫩的部分。而像刺五加叶、猴腿要往山岗上和石头塘子里走才能采到,深一脚浅一脚的,不好走。山野菜的采摘期比较短,我们尽量每天多采一些。为了保证山野菜的新鲜程度,到家后,要马上进行加工,每天晚上都要忙到8点多。”话音一落,周兆明便将刚刚采好的山野菜打好捆,小心翼翼地放进了挎兜里。
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累了就靠在大树稍微休息一会儿,不到一个小时,他们的挎兜里就装满了山野菜。
“兆明,你们往上来,这里山野菜多。”
来不及擦去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周兆明一行向着更远的深山里走去……
加工山野菜
赋能旅游助增收
“水温98摄氏度,开始焯菜。”
在距离柳河林场40公里外的雪乡景区雪韵阁酒店内,三口盛满热水的大锅沸腾着将山野菜焯水至断生。20余名酒店职工穿戴好一次性头套、口罩和卫生服,将刚刚送回来的山野菜,经分拣、焯水、投凉、称重、装袋、塑封等工序后,陆续送到冷库冷冻。
此时,室外温度是零上18℃,而冷库里的温度已经达到了零下25℃,40多摄氏度的温差让人忍不住打起了阵阵寒颤。“每天我们都是把当天加工好的山野菜平铺摆放在冷库内,大约需要冻5到6个小时,冻结实后再把山野菜按照类别分类码入,以便冬季食用。”保管员李建辉正和维修员张景山穿着厚厚的棉衣将冻好的山野菜整齐地归类。
“我们酒店今年预计采摘4万余斤山野菜,由于今年节气比较早,温度高,山野菜生长的时段也比较集中,所以采摘山野菜的时间要比往年短。为给冬季游客带来健康、绿色、美味的森林食品,大家顶风冒雨,起早贪黑地采摘和加工,目前已完成1.6万斤,剩余所需各类山野菜2.7万余斤预计在12天内全部完成。”雪韵阁酒店经理刘志强对记者说。
蛰麻子炖土豆、凉拌山花菜、刺嫩芽炒鸡蛋……这个冬季,20余种精心研制的食药同补、美味营养的山野菜佳肴将“走”上游客的餐桌。
严格筛选
保质保量精加工
“山菜里不能有杂草、不能有老化的叶子……”
走进大海林局公司山野菜加工车间,技术人员正在对收集的山野菜进行严格筛选。
“我们按照黑龙江森工森林食品集团山野菜采摘要求,根据不同品种山野菜的长度、高度、捆扎标准进行严格把关,保证山野菜质量。”山野菜生产车间负责人张艳彬介绍说。
精选、过秤、加工、冷冻、打包装箱……从5月5日山野菜采收开始,11个品种、18名工人,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加工千余斤,大山里的美味在这里抢“鲜”上市。
“根据浅山区、中山区、深山区的海拔和气温的不同,我们将18个林场所按地理位置提前列出了采收时间表和分布图,保证每个林场所的优势菜品种都能采摘完成。同时,今年我们受森林食品集团的委托,冷冻、腌渍各类山野菜共计1.24万斤,所有加工流程均在森林食品集团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目前,有八种山野菜样品确定在哈洽会上参展。”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张艳彬有信心保质保量完成加工任务,让更多的人了解、品尝来自大森林纯绿色、无污染的“山珍美味”。
包装精美的山野菜
近年来,大海林局公司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龙江森工集团 “28字”建企方针,聚焦“构建龙江森工森林绿色食品产业体系”的战略规划,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实践,立足自然禀赋,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借助雪乡品牌和林区森林资源独特优势,深度发掘大山深处的宝藏美食,不断推动森林食品向优质化、品牌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促进职工致富、企业增收。
陈冬 孙庭义 刘丹 记者 马一梅 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