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 韦静斯 马亚茹) 8月8日下午,黑龙江文学馆第十七场“文学周末”首次走出馆舍,在生活报社五楼会议室举行。本次座谈会以“城市文化品牌打造:文学助力与传播赋能的协同路径”为主题,邀请中国作协会员、深圳市作协副主席、散文家王国华担任主讲嘉宾,与省内诗人、作家、评论家及媒体记者面对面畅谈“城愁”写作与城市文化建构的深层关系。
活动由黑龙江文学院院长、文学馆馆长宋心海主持。
《北方文学》主编鲁微,黑龙江林业报社原社长、总编辑王宏波,哈尔滨文学创作院副院长、《小说林》《诗林》总编辑王若楠,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王宝滨,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张勇,哈尔滨学院教授孙胜杰等参会。
座谈中,王国华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分享观点。他说:"每个作家心中都有一个生活的故乡,又都有一个文学的故乡。有故乡自然生乡愁,而在流动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同样需要正视城市赋予的复杂情感。"他将身处都市的无所适从感命名为"城愁",并解释:"城愁并非沉重的愁苦,而更近似一种时代性的'闲愁',它滋长于城市生活的不确定性中,交织着个体的期待、失落以及种种难以名状的复杂感受。"
与会作家、评论家及媒体人围绕“文学如何为城市文化注入灵魂”及“媒体如何有效赋能文学传播”等话题,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塑造具有辨识度的城市文化品牌,既需要扎根生活、蕴涵城市精神特质的文学创作,也离不开媒体在传播广度与深度上的协同发力。
背景介绍:王国华深入城市街巷,创作了“街巷志”系列:《街巷志:行走与书写》《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街巷志:深圳体温》《街巷志:一朵云来》《街巷志:拥挤的影子》《街巷志:水随谁睡碎》等,这些书籍大部分已获文学奖项。他说,街巷志系列不是纯粹白描,而是被灌注进“忧伤”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