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楠 李民峰
“终本”不终止,执行在路上。前段时间,大同区法院在接到一起已终本案件的被执行人出现在异地的线索后,委托当地法院核实情况后,执行干警随即制定方案并远赴海南省实施执行。经过一天的蹲守,成功找到“躲猫猫”已久的被执行人房某,对其进行异地司法拘留,最终被执行人当场筹措案件款10万元。今年以来,大同区法院以“去存量、控增量、提质量”为终本案件清仓核心目标,创新推行“1214N”执行模式: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执行指挥中心为中枢、流程管理为纵线,以办案法官为主导,以执行事务组、服务保障组、机动办案组、终本清仓组为四翼,精准破解“执行难”,让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更畅通。
“1214N”模式中,“四翼”架构是关键支撑。终本清仓组作为重要一翼,对终本案件开展动态筛查与研判会商,一旦发现财产或人员线索立即启动恢复执行程序。如今,各办案团队每日接收该组提示信息、翻阅终本台账已成工作常态。此前,被执行人曲某抱着侥幸心理,以为案件终本多年便无人过问,直到干警通过台账追踪联系他。“案件一日不结,执行一日不停。”在强制措施与耐心释法下,曲某当场履行全部案款,打消了“终本即终结”的侥幸心理。
为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大同区法院专门设立执行值班室,负责接收财产线索、搭建法官与当事人的沟通桥梁,此次房某案件的高效办结正是值班室发挥作用的典型案例。针对“人难找、财难寻”的痛点,法院还与公安机关共建“执行联动机制”,借助公安大数据精准定位被执行人踪迹。2022年,王某拖欠刘某2万元劳务费案因无财产可供执行依法终本,法官始终未放弃追查。今年7月,通过公安大数据锁定王某活动轨迹后,干警联合法警将其控制,最终促成双方和解,王某现场支付1万元并承诺限期结清余款。
执行工作关乎司法权威与群众切身利益。大同区法院以“1214N”模式为抓手,用一个个执行到位的案例,将司法裁判的“纸上权益”转化为群众可触可及的“真金白银”。据最新统计,今年以来,大同区法院结案1597件,申请总标的额1.14亿元,执行到位金额6819.48万元,综合结案率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