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忠诚使命,他们是人民好卫士;担当奉献,他们是平安守护神;扎根基层,他们是群众贴心人。他们是平凡大众的一员,但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人民警察。
日前,省委宣传部、省公安厅联合开展2025“龙江最美基层民警”宣传发布活动。今起本报推出寻找2025“龙江最美基层民警”系列报道,一起见证龙江公安基层民警的“最美”时刻。
□本报记者 蔡韬
36岁的李杨是哈尔滨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勤务大队警卫二中队指导员。2013年入警,12年如一日坚守在交通管理一线,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这位年轻的交警指导员始终以专业素养和温暖情怀,谱写着新时代交警的奉献之歌,用青春守护着城市交通的脉搏,成为一名“平安守望者”。
打造“零容错”交通安保方案
法学专业出身的李杨,将“交通安保零容错”刻进工作准则。他随身携带的工作日志既有法条摘录,又有不同活动的车流数据、路线草图。最早的一本笔记扉页,还留着刚入警时写下的“以法为纲,以民为本”——这是他成为业务骨干的动力源泉。
每逢重大活动安保任务,李杨都是交通方案的“设计者”。2024年全年完成各类活动保障150余项,制作方案30余册、图纸60余张。2023年哈尔滨国际啤酒节筹备期间,他带领团队连续值守48小时,绘制交通流线图,精准预判17个潜在拥堵点,最终制定出“核心区管控、缓冲区引导、外围区分流”的三级保障方案。
为让方案落地,李杨坚持“徒步勘察”。亚冬会筹备的日子里,冬日寒风刺骨,清晨的街道还覆盖着薄冰,李杨紧裹警服,踏上了一天五趟的勘察路。从起点到终点,近十公里的勤务路线上,他日均三万步,起初崭新的棉鞋,不过半个月就磨破了鞋底。几个月下来,三双磨得面目全非的棉鞋被他悄悄收在柜子角落,磨损、裂痕是他一步一步丈量责任的印记。比起开车勘察的省时省力,他说:“车轮碾过的地方看不透细节,只有用脚走,才能把每个可能出问题的角落都装进心里,亚冬会的交通安保,容不得半点马虎。”
“三维联动”破解拥堵难题
“遇到交通堵点,只要李指导在,我们就有办法。”这是中队民警的共识。李杨的“绝招”,是他创新推出的“三维联动”工作法。
“模拟研判+动态推演”是核心。每次大型活动前,李杨都会提前对接主办方,依法核查活动报备信息;活动中,他通过视频巡查监测车流变化,发现积压便联动地面岗点调整信号灯配时、增派警力,形成“视频监测—地面处置”的闭环。该方法将演唱会散场后道路恢复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50分钟,创造了哈尔滨大型活动交通疏导的新纪录。
“线上指引+线下引导”尽显人文关怀。活动前,李杨通过官方平台发布出行指南;现场,安排警力为群众提供“点对点”指引。2023年夏天,一位歌迷误入管控区域,李杨耐心讲解交通法规,帮他指引路线。回到家乡的歌迷在网络社交媒体上为他的爱心行动点赞。
“潮汐式”警力调度是亮点。李杨根据交通流高峰时段,将警力科学划分为“核心固定岗”“外围疏导岗”“现场备勤岗”并实时调整。冰雪大世界客流高峰时,他依靠这套调度方法,让执勤警力轮换有序,圆满保障交通顺畅。
坚守人民警察的使命担当
12年来,未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有任务,李杨总是第一时间抵达现场。2025年初,为保障亚冬会测试赛顺利进行,李杨带领队员连续奋战三天三夜。耳朵被冻伤,双手裂开血口,却始终站在最前线指挥,直至最后一辆保障车辆安全驶离。
在同事眼中,李杨既是“主心骨”,又是“暖心人”。他常为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孩子递上手套,为迷途老人联系家属。2024年的一场体育赛事,一名观众突发心脏病,他迅速用警车开辟“生命通道”。原本需要20分钟的路程,仅用8分钟就将患者送达医院。当医生说“再晚来几分钟就危险了!”时,家属感激得无以言表,他留下一句“好好照顾他!”便回到执勤岗位。12年间,他累计为群众提供指引、帮扶服务超800次。
带团队李杨尤其注重传帮带,将多年积累的工作笔记分享给新警,手把手教授法规应用与应急处置技巧;首创“说理式执法”模式。在他的示范引领下,中队形成了“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优良作风,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支队前列。
从青涩新警到业务骨干,李杨用12载春秋践行了新时代公安交通警察“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他的笔记本仍在续写新篇,他的身影依旧穿梭于冰城的车水马龙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