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均为演练现场。戴彦伟摄
本报讯(记者杨惠暄)近日,在黑龙江省综合救援训练基地,一群身着橙色救援服的指战员在废墟中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搜索营救,实施救援行动。这是省森防总队为检验队伍应对大震巨灾的实战能力,推动救援力量和能力体系向规范化、专业化、体系化发展而开展的36小时实兵实装地震救援能力测评演练。
为了模拟真实的地震救援环境,此次演练设定了我国西南地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的情境,多处建筑物倒塌损毁,大量人员被压埋。面对这一紧急情况,省森防总队迅速调动队伍,跨区域远距离实施救援行动。
“这次活动在场景构设上,注重还原实战化救援现场模拟场景,如居民小区、百货大楼等,涵盖不同类型的建筑倒塌场景、地质灾害场景、地下空间坍塌场景等。”省森防总队特种灾害救援处二级督导员戴彦伟说。
在演练现场,各支救援队伍紧密协作,展开救援。“报告队长!”营救2组的董喜龙向组长紧急通报情况,“a区站前便民超市地震导致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完全坍塌,在狭小空间内发现一名被困人员。”面对这一紧急情况,营救小组迅速进行安全评估,并利用先进的气动装备顶升预制板,经过专业而高效的救援操作,终于将被困群众安全解救出来。
据了解,此次演练按照地震救援准备、响应、机动、救援、撤离5个阶段,覆盖救援行动全流程、全链条,设置不间断36小时昼夜连续作业,全面模拟灾后“黄金72小时”关键救援期紧迫性与高强度的严峻挑战,旨在检验指战员在极限条件下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装备持续作战能力和指挥体系的连贯性、稳定性。
“演练构设地下有限空间、高层建筑坍塌等7类地震灾害救援场景,设置人员伤情、突发险情、灾区社情等实景要素,根据演练进程和参演队伍表现,动态注入伤员激增、余震不断、次生灾害等突发情况,考验队伍临机处置能力。”省森防总队特种灾害救援处副处长卢宝山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