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化名):我今年50岁,妈妈90多岁,儿子20多岁,已经毕业工作。三个人分别居住在三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就像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有时,我去老妈的城市看望她,老妈精力旺盛,要么让我给东家送面食,要么去西家取东西,当她们几个老姐妹闲聊时,也总是喊我加入,我知道她希望我融入她的圈子里,但我比较喜欢静,在一起的几天我常常不胜其烦,当然我还会定期去看她,可路上总是犯嘀咕。
我也会去儿子所在的城市待几天,给他做好吃的,照顾他的身体。因为心里惦记他,经常问东问西,希望多了解他的生活,有时儿子会说:“妈,你不要烦我了,让我静一会儿。”此时我才惊觉在儿子面前,自己并不喜欢静。只不过,就像我烦我妈那样,他也会烦我。我想到家乡那儿常说的一句俗语:人是往下亲。意思是说人呀,对孩子的那份心永远好过对父母。我也一样,想对妈妈耐心些,但比起来,我的确对儿子更有耐心。(来源:中国青年报)
透过新闻看心理:
这一家三代人的关系处理是否得当?该如何调整?
东北林业大学心理学教授田淑梅:
和长辈的亲密关系,核心是接纳,一方面接纳妈妈变老了,一方面接纳自己的处境也在发生变化。
90岁的人虽然精力旺盛,但比起从前,身体还是不灵便,老年人的内心会随着身体的衰老而逐渐变得缺乏安全感,甚至会很抓人,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渴望和更多的人有连接,所以文中的老人希望女儿帮助她实现连接的愿望,也希望和女儿的关系更亲密。而女士虽然是成年人,但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妈妈的关爱,妈妈年纪大了,也很需要她,这样,她们的关系就容易变得纠缠。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长辈的长寿会让儿女有归属感,这是非常幸福的事。
对女士来说,以前儿子在家,她的目标很清晰,无论是工作赚钱,还是做家务大多是为了儿子。现在儿子独立了,她原来赖以生存的价值感不见了,她可能也会感到孤独,或者力不从心,需要儿子的支持,想和儿子连接,但儿子不理解50岁的人,就像她很难理解90岁人的处境。当儿子烦她的时候,她被触动了,想到自己的未来,体验到无助感,就有点理解妈妈了。
其实,和亲人相处,无论是上一辈,还是下一辈,都要多觉察双方的处境和状态的变化,以及对方的需要是什么,这样才会获得更和谐的关系。如果跳不出来惯用的思维,总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方式对待对方,那很多的爱就会被拒绝,关系中也容易出现很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