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可她的户口还没办好。”35岁的苏雅(化名)望着正在画画的小恩(化名)愁容满面地说,“我生她的时候,以为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可没想到,居然还会有这么多的问题。”
苏雅是自愿选择生下女儿的,当她得知自己怀孕时,已经和孩子父亲和平分手了,她得知他是有家室的人。每当亲朋好友劝她想想以后的困难,她都用直截了当地回答:能生就能养。做完几个月的产检,苏雅才打电话告诉妈妈自己怀孕的事。好在父母都是开明的人,虽然很震惊,却也选择尊重她。几个月后,苏雅成了一个未婚妈妈。孩子并不好带,经常凌晨两三点大哭,苏雅再困也要爬起来照顾孩子。”
“随着小恩渐渐长大,我的心态有点儿绷不住了。”苏雅说,自己之前是做了充分心理准备的,但面对具体问题时还是会有各种情绪不稳,“孩子长牙发烧,我不得不整夜给她物理降温;她上火拉不出粑粑,我要调整饮食;她吃的辅食越来越多,我得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学做饭……”最难受的是自己生病,因为怕传染给孩子,苏雅只能戴着口罩,一边忍着头疼一边照顾半夜还不肯睡觉的孩子。“我没有老公,只能一个人面对。”
孩子上了幼儿园,苏雅更成了个陀螺,除了要应对工作上的各种难题,还随时像猫头鹰一样警觉地盯着孩子的班级群,“虽然难,但这些我还能应付,最尴尬的是小恩经常问我关于她爸爸的事。”有一天,苏雅接小恩放学,发现她的眼圈儿红红的,低声问她:“妈妈,我是不是没有爸爸啊?”苏雅的心“咯噔”一下。
后来苏雅得知,那天老师讲了绘本《我爸爸》,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爸爸,孩子们的参与度非常高,争先恐后讲着和爸爸之间的趣事儿,唯独小恩,一个人呆呆地坐在那里。苏雅心里一酸,泪水模糊了双眼,她忍不住想:这真的是我想要给孩子的生活吗?自己辛苦一点儿,她没有怨言,但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却让她痛彻心扉。当然,她也不是没有想过给孩子找一个“爸爸”,但当她像女超人一样独自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已经没有精力去投入一段新的感情了。(来源:婚姻与家庭)
透过新闻看心理
苏雅的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改变?
东北林业大学心理学教授田淑梅:
这位未婚妈妈说“能生就能养”,她能说出这句话一定和她生活经历有关系, 如果在自身成长中,她曾深刻地体验到爸爸对她影响很大的话,那她的信念可能就会不同,她会觉得我必须让自己的孩子有爸爸。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爸爸忙于生活、工作,缺少了和孩子的连接和互动,他们给孩子的关爱没被孩子收到。这样,即使爸爸存在于家庭中,但从孩子的心理上来讲,她觉得爸爸是缺席的。
而且,女士选择一个有家庭的人作为恋爱对象,说明她对男人缺乏一些判断和经验,这不仅和成年后的交往有关,还与她从小的经验有关。如果她和爸爸连接比较顺畅的话,她就会慢慢培养出对男人的敏锐度和辨别力, 反之,如果早期和爸爸相处时总是受挫,那她原本敏锐的神经可能会变得麻木。所以,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要学习更好地和孩子相伴成长,不要因为过于看重学习,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目前,女士陷入了困境中,这个改变需要她付出很多的努力和坚持,如果她一直陷入内疚自责中,就没办法帮助孩子。其实孩子的问题就是成人的一面镜子,它把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创伤点激发了,文中孩子说没有爸爸,这一点正是曾经被女士忽视的,使她感到无力无助的地方,女士说太忙没有精力发展一段感情,其实她没有意识到,这只是借口,因为她一涉及到感情就会无力无助,所以她回避亲密关系。而改变永远是可能的,关键在于女士的内心,当她不再逃避创伤,去面对让她痛苦的部分,疗愈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喃喃细语》节目组
□ 策划:林青
□ 播音:实习生 刘雨婷
□ 编辑:苏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