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乘客乘车。
智能交通数据中心。
□文/摄 本报记者 邢汉夫
“公交车直接开到小区门口,以前得走十几分钟去站点,现在下楼就能上车,太方便了。”哈尔滨市昆仑时代小区居民宋云皓一语道出冰城百姓对公交调整的真切感受。今年,哈尔滨聚焦“公交到家门口”的便民目标,通过线路延伸、站点优化等举措,让越来越多市民享受到“出门即上车”的便捷,城市公交服务持续升级。
公交调整延伸方便百姓出行
“367路延长到小区门口,以后上班再也不用倒车了。”宋云皓在昆仑时代小区附近的367路公交车站等车时感慨道。
昆仑时代小区是刚入住的新小区,过去居民出门要走15分钟才到公交车站,颇为不便。哈尔滨市公共交通和出租汽车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小区申请,哈市交通运输部门联系相关企业现场勘查,在小区管理方配合下,367路延伸至该小区,解决了居民公交出行的难题。
这一便民举措并非个例。哈尔滨公交还聚焦特殊场景出行需求。黑龙江省第三医院周边公交站点距医院入口远、换乘不便,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困扰。为打通就医出行“最后一公里”,哈尔滨公交公司与医院多次调研对接,将112路公交首末站迁至医院院内。
367路、112路的调整是哈尔滨公交优化升级的一个缩影。围绕新建小区、新街路和重点项目,今年哈市完成7条公交线路优化,解决近5万市民出行难题。在此基础上,近日,5路、8路、34路、113路、336路率先推出“高峰快线”,通过大数据分析取消高峰时段客流少、易拥堵站台,压缩通行时间。以8路为例,单程16.2公里仅需90分钟,“高峰快线”取消13个上行、11个下行站点后,单程缩短30分钟,早晚高峰通勤效率显著提升。
强化与地铁接驳优化线网结构
城市公共交通高效运转,离不开不同交通方式协同。随着哈尔滨地铁3号线全线贯通,地铁和公交接驳成为主流出行方式。哈市公交线路优化时注重与地铁衔接,提升出行体验。
张斌家住江北世纪花园小区,工作单位在清滨路附近。“以前上班开车,从公路大桥到和兴路这段路,有时要开一个多小时。路上若碰到肇事的,时间就不可控了。”现在,张斌选择“公交+地铁”的出行模式,出行时间已经缩短到40分钟左右。
据了解,地铁3号线西北环道里段8座车站投用后,哈市交通运输局恢复哈药路、友谊路、上海街10处公交站台及56条公交线路,日停靠近5000次,方便周边市民换乘,提升江南江北换乘效率。目前,170余条公交线路衔接3条地铁线路,形成地上地下立体交通网。此外,哈尔滨打造“快、干、支、微”四级公交网络。截至目前,公交线路达256条,线网里程约6000公里,主城区500米内公交站点全覆盖,公交换乘系数全国领先。
智能指挥平台实时监控调度
线网长度和站点密度是公共交通的基础保障,而车辆调度、智能服务则是出行中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关键。
近日,记者在哈尔滨智能交通数据中心看到,巨型屏幕实时显示公交出行数据分析。屏幕上全市公交车分布清晰,点击车辆可查看线路、位置、速度,还能远程观察司机是否接电话、车厢是否拥挤。
智慧公交方便了百姓,以往冬天乘客需在雪地等车,如今可通过手机APP查车辆位置,快到了再去站点。“哈尔滨交通出行”、高德及百度地图APP,能显示最近线路站点,输入线路编码可查站点信息。
随着“AI智能体”在众多行业的广泛应用,今年哈市交通部门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部署了本地DeepSeek大模型,并计划持续推动AI与公交运营全场景的深度融合。“过去公交公司人工客服仅在早5时至晚9时30分回复,如今信息化小组将100条线路的站点、发车时间、走向等输入本地‘公交信息库’,DeepSeek可搜索信息,通过文字或语音反馈,24小时服务更及时。”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未来,AI在公交运营中作用更显著。车载系统记录的驾驶员行为接入DeepSeek后,形成4000余名驾驶员“画像”,结合主动安全系统,可提高事故预警率30%。同时,DeepSeek参与辅助运营决策,结合天气、客流、车辆状态制订运营计划和动态调度,构建“AI智能调度中枢”,有望缩短15%的高峰候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