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迎来旅游热潮,地铁凭借便捷高效的优势,成为游客出行的首选。随着客流持续攀升,哈尔滨地铁线网7月19日至22日连续四天位列全国客流强度第二位,单日客流最高突破百万人次,沿江车站、换乘车站及重点景区周边车站客流增幅尤为明显。
车站客流激增 地铁成游客出行优选
8月2日9时,哈尔滨西站地铁站内已是人山人海。来自河北的游客刘璐拖着行李箱,跟着指引牌走向安检口,她举着手机里的攻略念叨:“从哈西站坐3号线到中华巴洛克,再换乘2号线去中央大街,全程不用出站,太方便了。”此时,就在她身旁,几名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正围着值班站长丁艺伟询问去太阳岛的路线,丁艺伟笑着递上一张地铁线路图:“您看,3号线换乘2号线,几站地就到太阳岛站,出站就是景区入口。”
作为高铁与地铁接驳的重要枢纽,哈尔滨西站地铁站的客流变化是冰城暑期旅游热度的“晴雨表”。“日常日均客流1.5万人次,6月末进入暑期后,外地乘客占比大幅提升,日均客流直接翻倍,达到3万人次。”丁艺伟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站台显示屏说,每天13时30分至19时30分是高峰时段,多趟高铁集中到站,出站客流像潮水般涌入地铁,“最忙的时候,我们一个小时要解答上百个咨询问题,嗓子都快喊哑了,但看到大家都顺利乘车,我们就觉得值了。”
引导旅客购票
不仅是哈尔滨西站,地铁3号线中华巴洛克站、2号线中央大街站和太阳岛站等景点周边车站同样人气爆棚。据地铁运营部门统计,进入7月,线网单日最高客流突破百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超过三成,“打卡地铁站和乘地铁游景点”成为许多游客的选择。广东游客李先生一家住在中央大街附近,他告诉记者:“原本担心景点之间距离远,没想到地铁串起了所有想去的地方,昨天从中华巴洛克回来,出地铁就到酒店门口,比打车还方便。”
多维保障发力 筑牢顺畅出行防线
客流高峰之下,如何确保旅客“走得顺、走得快、走得安心”?哈尔滨地铁早已做好准备,从人员调度到设备维护,从流程优化到应急响应,打出一套“组合拳”。
乘车进站
在哈尔滨西站东广场的地铁进站口,一条“S”形的安检通道格外显眼。“这是我们创新的‘动态铁马矩阵’模式。”车站负责人介绍,通过可移动式隔离带设置迂回通道,配合“分级安检”,能科学调控客流速度,将排队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高峰时段,这里还会启动“潮汐通道”模式,车控室通过监控实时观察客流变化,一旦发现1.5层换乘通道出现拥堵,立刻引导乘客从其他出入口分流,专职疏导人员“定点+流动”配合,确保通道始终畅通。
设备“不掉线”是顺畅出行的基础。在哈尔滨西站站厅,维修人员正在对自动售票机进行巡检,他们手持记录表,仔细检查屏幕显示、纸币识别、找零功能等细节。“全站12台TVM自动售票机、41个AG自动闸机、4个BOM半自动售票机,实行‘两小时一巡检’,故障必须5分钟内响应、15分钟恢复。”维修班班长王师傅说,暑期以来,他们全员取消休假,24小时轮班值守,“游客来一次不容易,可不能因为设备故障耽误他们的行程。”
进站乘车
针对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哈尔滨地铁推出“一对一”贴心服务。在中央大街站,工作人员发现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独自乘车,随即全程陪同购票、进站、乘车,直到将老人安全送到目的地。“我们在每个车站都设置了便民服务台,提供爱心预约、行李暂存等服务,旅游团还能走绿色通道,尽量让大家少跑腿。”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此外,哈尔滨地铁运营部门还动态调整列车运行图,在高峰时段加开临时列车,缩短行车间隔。“地铁3号线全线贯通后,环线运力提升了40%,我们准备了10列备用车,根据实时客流随时上线,最大程度满足出行需求。”哈尔滨地铁调度指挥中心负责人表示。
购票乘车
地铁串珠成链 绘就文旅融合新图景
“太惊艳了!这哪里是地铁站,分明是艺术品!”在太阳岛站,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地铁站内,高耸的柱面浮雕展现着松花江畔的四季风光,铁艺扶梯搭配蓝天白云的穹顶彩绘,仿佛将太阳岛的美景延伸到了地下。而在中央大街站,31块电子屏幕循环播放着百年老街的建筑故事,欧式拱窗造型的站台立柱与地面的面包石遥相呼应,让游客未出站就感受到了欧陆风情。
哈尔滨地铁的“颜值”与“内涵”,早已成为城市的一张新名片。每座车站都融入独特的文化元素:人民广场站的彩绘玻璃墙面、哈尔滨站的火车头主题壁画、中华巴洛克站的青砖灰瓦装饰……这些设计不仅让乘客在乘车时感受城市历史文化,更成了游客必打卡的“景点”。“本来是想坐地铁去太阳岛,结果在地铁站拍了20分钟照片,哈尔滨的细节太戳人了!”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笑着说。
引导乘客
更重要的是,地铁“十字+环线”交通网络的形成,让哈尔滨的文旅资源真正“串珠成链”。过去,游客从中央大街到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需换乘两次公交车,耗时近一小时;现在,乘地铁2号线转地铁3号线,20分钟就能直达。冰雪大世界、太阳岛、索菲亚景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分散的景点,通过地铁连成一条便捷的旅游线路,游客“一键直达”的同时,也带动了沿线餐饮、住宿和购物等消费。
记者手记:百万人次客流背后的地铁答卷
夏日的哈尔滨,地铁线网单日客流冲破百万人次大关。这个跃动的数字背后,是一座城市蓬勃的活力图谱,更是地铁为民生交出的一份厚重答卷。
地铁车站内的智能机器人
大客流面前,效率是首要考题。增加上线列车、压缩行车间隔、延长运营时长,一系列“组合拳”让地铁运力持续“加码”。地铁调度指挥中心内,屏幕上的列车轨迹不断刷新,工作人员紧盯数据、精准调度,确保每一趟列车都能准时高效地承载起乘客的期待,让城市地下动脉始终保持畅通。比效率更动人的是流淌在细节里的温度。站台上,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着乘客的问询,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依旧保持着微笑;遇到行动不便的乘客,总会有人及时上前提供帮助;便民服务台的物品整齐摆放,随时准备为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拼凑出地铁服务的暖心图景。
检修地铁设备
百万人次的流动中,有本地市民依赖的日常通勤,也有外地游客探索城市的欣喜旅程。哈尔滨地铁用高效的调度和贴心的服务证明,它不仅是便捷的出行工具,更是传递城市温情的纽带,在暑运的繁忙中,书写着属于冰城的温暖篇章。
记者 邢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