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杨依明 记者李飞 王志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年初以来,通河县积极优化农村网格治理格局,在通河镇大兴村先行推进网格下精细划分治理小组模式,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科学划分乡村治理“新小组”。通河县全面总结网格化治理经验做法,进一步优化按街巷、邻里为单位划分网格形式,由组织部长牵头,与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等广泛交流,综合考虑村情实际、人口分类、行业分布等因素,围绕“有效覆盖、示范带动、治理有效”原则,在网格下划分种植小组、养殖小组、务工小组、文化小组、老年小组、庭院经济小组等治理小组,选树种植、养殖、文化等领域有说服力的党员、群众代表担任户长,包片联户带动群众,将“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治理”,提升治理效能。
治理小组有效发挥户长“人头熟、地头熟、有号召力”的优势,开展产业发展带动、环境卫生共治、移风易俗互促、安全维稳互守、帮弱助困互助等工作,努力打造“党员带群众、群众帮群众”治理模式。
春耕生产关键期,大兴村户长一“吆喝”,村里种植户们“一呼百应”,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车出车,以往需要1个月能通车的田间路3天就能正常通行,不仅实现了群众自发管护,更节省了村级支出。
治理小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通河县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大兴村通过网格治理小组迅速了解社情民意,全面推行“党组织+合作社”发展模式,组建集体合作社,带动27户村民参与,整合土地推动规模化经营种植5600亩,迅速响应县里各项工作。
同时,打造种植特色产业。大兴村是远近闻名的“小园草莓”种植村,农户常因种植技术、品种不优,影响收成。户长在分析情况后,带头在原有的草莓种植基础上引进新理念、新技术,村党组织充分利用扶贫产业资金280万元,建起占地66亩、有大棚100栋的草莓产业园,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加上村集体、党员共同出资,立项建设草莓罐装生产车间,年产值50万元,60余户村民跟着种起了草莓,实现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从民生小事到发展大计,在村党组织的引领下,网格化治理小组带领群众大力发展村级产业、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解决矛盾纠纷,村内各项工作通过“一网N组”推动生效,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活力,全面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