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冰城声音
    哈尔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多点发力推动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

    □本报记者 马智博

    近年来,哈尔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因地制宜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针对结对帮扶村——哈尔滨市阿城区料甸街道北红村,选派11名干部驻村,围绕建强村党组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拓展帮扶思路,培育兴村富民产业;坚持改善民生,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该村先后获得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市文明村等称号。

    党建引领聚合力

    据了解,北红村2252名村民中有近1000名满族、蒙古族群众。

    哈尔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坚持党建工作与乡村治理同谋划、同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三农”政策,打造“党建领航兴乡村·民族团结谱新篇”品牌,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纳入村“两委”和党员学习计划,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主题党日活动,带领村民党员实地参观金上京博物馆等教育基地,持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实施“大支部”党员星级管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员星级评定重要标准,发挥“关键少数”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培育年轻后备力量,激励全村党员比学争先,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

    在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安装LED显示屏、宣传栏,集中开展党建、民族政策宣传,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全过程,举办满族特色运动珍珠球比赛、汉族民间舞蹈扭秧歌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民生工程暖人心

    据了解,哈尔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突出惠民生重点,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支撑实施民生项目10余个。

    在村屯通硬化路和路边沟修缮项目中,路面硬化比例达到99%,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路无黄土、道无积水”的大跨越。实施的高标准水质净化设备安装和水屋改造项目,惠及80余户300余人。实施河道清理疏通和堤坝修复加固工程,清理加固河道3000余米。安装路灯200余盏,建成便于村民出行的桥梁,实现“水电路网”全通,极大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中,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盘活土地资源,发展庭院经济,以“小家美”促“乡村美”,村庄呈现出“屋内现代化、屋外绿净美、生活更富裕、乡风更文明”的良好风貌。

    培育产业促增收

    坚持“不跟风不冒进”原则,先后协调落实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乡村振兴资金约1400万元,推动玉米烘干塔、玉米收储库、豆制品加工厂等一系列紧贴民生、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落地,建成“民族印记·玉米产业园”,带动村民就近务工增收。

    持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工作条件,培育造就更多乡土人才、“新农人”,鼓励满族村民倪立彬返乡创业,开展寒地小龙虾特色养殖,丰富和创新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