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你点单,我上“菜”
    非遗“飞”入乡镇小学

    “有没有人知道糖塑?”“你这泥塑中间没连上呀。”5月23日上午,11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携手走进哈尔滨市成高子镇中心校,为全校师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课。

    吹糖人

    在五年二班教室,空气中飘散着甜蜜的味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春晶站在讲台上,面前放着一口盛满四色糖稀的锅,讲台边上则插满了形色各异的糖人。王春晶从锅里扯出一块糖稀,一边快速地在手中揉搓,一边介绍着有关糖塑的知识。

    学生参与制作

    “谁能告诉我糖塑是用来做什么的?”王春晶提问,学生们争相举手。“祭祀的供品。”江意涵同学道出答案。作为奖励,王春晶把她请到讲台前,“我让你吹就吹。”王春晶话音刚落,江意涵便鼓起腮帮子狠狠地吹了一口气。“不用太使劲儿,再来。”吹吹停停间,王春晶手中“生出”一只惟妙惟肖的梅花鹿。“你要不要尝试给它涂色?”江意涵拿起笔,在白色的鹿身上点缀下几朵红“梅花”。

    糖人作品展示

    这边江意涵用可食用色素为梅花鹿描眉画眼,那边王春晶继续提问,回答对的同学依次走上讲台,与王春晶合作吹糖人。一节课下来,桃子、飞龙、小马、梅花鹿……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糖塑握在孩子们手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甜甜的糖人,还有对非遗文化的生动理解。“通过这节糖艺课,我充分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伟大。我认为,吹糖人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我们传承文化的一种精神,我们会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江意涵感受深刻。

    指导学生制作泥塑

    孩子们的默契配合,让王春晶倍感欣慰,也坚定了她继续带着非遗技艺进校园的决心。“与孩子们分享我的手艺——吹糖人,以体验+分享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吹糖人的神奇,加深孩子们对糖塑的印象,加强他们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责任感。”王春晶笑着说,作为非遗传承人,有义务,更有责任弘扬中国技艺,努力培养一批传承非遗文化的新兴力量。

    学生们制作泥塑

    这边吹糖人的甜蜜让孩子们欲罢不能,那边玩泥巴让孩子们乐此不疲。走进五年一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丁敏安正带着孩子们制作泥塑笔筒。“你这个不对呀,中间没连上,这样弄……”在泥塑课上,一向活泼的男孩们,此刻变得认真起来,与手中泥巴较着劲儿,制作着自己心中最美的笔筒。班级转一圈,记者的目光锁定在一个雏形已现的雕花笔筒上,这是两名女生合作的成果。“好漂亮。”面对记者的夸奖,张佳琪腼腆地说:“谢谢您的夸奖。”看着自己的作品,张佳琪向记者谈起了自己的收获:“通过非遗课程,让我认识到只要有耐心、细心、专心,就能做出好作品,学习和做人也应如此。”

    作为泥塑课的主讲人,丁敏安送课进校园的初衷非常简单,他认为农村学校资源短缺,要用自己的技艺丰富孩子们的第二课堂。2015年开始,他便走进乡村小学支教,在他的影响下,其身边的手艺人纷纷主动加入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对于乡村学校的学生,他们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不仅自备上课材料,有时还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礼物。

    玉米叶作品展示

    “这是我亲手做的手链,老师说它有一个很好的寓意:吉祥、平安、如意,好事连连。”三年二班的胡圣甜美滋滋地向记者展示着她手腕上的编织手链。“这是香包,它是用棉花和香料制作而成。首先要把布口袋反过来,先放点棉花,再加点香料……”三年一班董心彤和陈慧默你一言我一语介绍着布艺课上习得的新技能。

    手把手教授手链编织

    一年二班的心理画课上,孩子们争先恐后介绍自己画作的创意;四年二班的剪纸课上,孩子们手拿剪刀,上下翻飞,尽享剪纸快乐。

    指导学生正确拿陶笛

    11个班级,同一时间,享受着不同的“非遗盛宴”。“孩子们对非遗课程喜欢的不得了,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孩子在非遗课堂上体会到了一种别样的成就感。”成高子镇中心校校长赵承坦言,非遗进校园,不仅丰富了劳动教育课程,还提高了学生对非遗传承的认知,开拓了视野,更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认真听讲

    “我们去年推出‘六单’志愿服务模式,旨在把社会上有需求的,再结合自身能力,按需匹配资源服务社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蒋丽丽说,2022年9月,该协会与哈尔滨市教育局学生发展中心合作,帮助各学校按需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目前,已在哈尔滨市汽轮机小学校、哈尔滨星光小学、哈尔滨市和平小学校、哈尔滨市香坊第二小学校、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5所学校开展非遗课程进校园。“民间艺人特别淳朴,他们愿意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希望把民间技艺传承给孩子,哪怕是在儿童时期得到一点美育教育,可能对他们今后的生活,走上社会都有一定影响。特别是让农村孩子感受到社会上的关爱,对于他们的性格培养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蒋丽丽说,他们会继续等待“订单”,把更多民间传统技艺按需送入校园。

    记者 刘莉 李爱民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