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基于OBE理念聚焦“一高两有三强”目标 哈尔滨学院构建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姜艳丽

    哈尔滨学院作为市属仅有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始终践行“崇德砺志、博学笃行”校训,秉承“学高身正、严谨至善”教风,着力培养符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过88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突出理工科、艺术设计和教师教育优势明显,经、法、教、文、理、工、管、艺等学科协调发展,城市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

    基于OBE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聚焦“一高两有三强”(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高;有知识视野、有创新精神;专业能力强、应用能力强、就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学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四位一体”的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一、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推进体系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哈尔滨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铸魂育人,认真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黑龙江省《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性举措和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任务。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强化政治引领,加强顶层设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主任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由10个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组成的课程思政建设协调机构,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和党政工作要点,并定期督查;制定《哈尔滨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理论研究。研究中心选聘12个教学副院长和1位教务处副处长组成课程思政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智库作用,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先进、运行有序。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专题网站(http://jwc.hrbu.edu.cn/kcszjxyjzx/msgzs/msgzs.htm)发布中心工作动态和建设成果,提供素材库和案例库等,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提供支持和示范;学术讲座、教师培训等常态化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建立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向课程思政的组织领导、课程体系、质量提升、队伍建设和机制保障等方面凝心聚力。目前,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已形成在所有学科专业全面覆盖、在全体教师中整体推进、体制机制健全、立德树人成效明显的“大思政”格局。

    二、打造“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的教学生态体系

    聚焦“一高两有三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紧扣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主线,通过全过程推进和全要素集聚,抓实“三环节”(教学设计、内容重构、教学实施),优化课程思政教学生态体系。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五育并举”,以美化人,以劳育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第二课堂课程“五位一体”的课程建设格局。以九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为标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大纲、教案、授课过程、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流程;促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推进项目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强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沟通和创新创造思维;教材建设遵循“逢选必审”“逢用必审”的原则,发挥立项教材育人的示范作用,“马工程”教材使用率达到100%;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拓展课程思政的方法和途径,注重工匠精神、专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培养;创新创业活动和学科竞赛突出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社团类型和数量丰富,尊重个性,激发兴趣。“大学文化之旅”和“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和《哈院青年》微信公众号在学生中享有极高声誉度;组织学生见证国家政治生活历史时刻,涵养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紧抓关键环节,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引导教师涵养课程思政的行动自觉,做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教师参加入职培训、专题培训、集体备课、比赛观摩、专家讲座等近350场,5000余人次,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搭建思政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的交流平台,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理论素养;以赛促教,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获奖3人,校级课程思政竞赛获奖12人,激励和引导教师改革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

    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了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和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于2020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

    三、完善“多维评价,持续改进”的保障监督体系

    建立“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结合、研究评价和教学实践评价结合”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建立学校、学院和课程三层级课程思政建设评价能级,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推进学校、学院、专业(系)、课程教研室等四层级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效保障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提升和持续改进。学校获批黑龙江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单位。

    通过《哈尔滨学院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标准》等文件明确师德“一票否决”、《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中明确价值塑造等,形成目标激励;《哈尔滨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暂行办法(修订)》明确荣获十佳教师、师德师风、“三育人”等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发放优秀业绩津贴,形成示范激励;教师节表彰形成荣誉激励等。

    加强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为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改进提供支撑。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和组织有力;制度政策牵引,夯实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撑力;课程思政协调机构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全流程顺畅;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有方向、有目标、有路径、有方法和有措施;每年专项经费100万元以项目制支持课程思政建设。

    围绕“国之大者 龙江精神 严守私德”的课程思政目标,深入挖掘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验实践课程和第二课堂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重构课程内容,构建课程思政知识图谱;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实践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合作与创新创造能力,确保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改进。

    四、形成“分类建设、点面结合”的成果辐射应用体系

    实施“一院一策”和“一专一品”行动,分类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依托“龙江四大精神”文创基地研究,挖掘“龙江四大精神”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在音乐与舞蹈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通过试点,以“点线面”(课程、专业、校院)方式推进,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打造哈尔滨学院课程思政特色建设方案。

    统筹推进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凝炼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推进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引领实践。立项“课程思政”相关主题省级项目6项,校级11项,发表课程思政文章56篇,出版课程思政著作15部;加强城校融合、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共建校企合作教材,深入推进行业文化育人。立项校企共建课程20门,校企合作编写教材12部。

    2019年以来,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0门,校级混合式一流课程16门;20门课程成功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名;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培育项目7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项目105个;省级优秀教材4部;汇编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集1本;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和数学教育专业通过师范专业认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58个,省级240个,校级190个;互联网+等大赛国家奖项2个,省级奖项118个;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369项,省级奖1853项;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个;黑龙江省首批“省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省旅游文化时尚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学生考研率逐年提升;黑龙江新闻网、哈尔滨新闻网和黑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学校育人成果。

    数字化转型赋能课程思政建设。打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限制,利用虚拟空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课程思政的时代感和学生的获得感;建有83间智慧教室的现代信息化教学中心有效支撑了课程思政数字化转型;建设课程思政平台,发布并及时更新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共享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哈尔滨学院经过几年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成效逐步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声誉度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学校也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尚面临着路径举措窄化、考核评价有待改进等现实挑战。下一步学校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进一步系统化地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优化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构建课程思政教学生态体系,厚植质量文化、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新格局,不断提升哈尔滨学院课程思政特色方案的社会贡献度。(作者系哈尔滨学院教务处处长)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