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科幻视野下的世界
    读科幻小说《悬浮术》

    《悬浮术》\陈崇正\作家出版社\2023年3月

    邹肖瑶

    《悬浮术》是一种“冰山式”的写作,在多线并行又相互交叉的表层叙事之中,一件件、一桩桩的谜团得以展开又再次地蒙蔽。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受:一方面故事情节的书写和主题的生发是靠近地面的,带有现实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在作者对于科技伦理的思考下,每一章都是以不同的人物切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让读者明确地意识到这是虚构写作,带有元小说的特征。在我看来,《悬浮术》的总体印象就如同书名一般,在现实和虚拟的边界上悬浮。这样的写作方式,恰恰好似磁悬浮列车一样,稍稍远离大地,却需要与处于地面的轨道互为依凭,趋向天空,但又跟天空有着充分的距离。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就有这样一个疑问,如果元宇宙真正普及了,我们是否会如同有些人担心的那样,生活在虚拟的空间里,逃避现实的生活?这种虚拟的生存方式的凭据在哪,我们何以要抛弃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转投入数据编织的世界?通过《悬浮术》,我们看见的是人类在面对“元宇宙时代”的无力。在文本的蛛丝马迹中,作者暗示了我们身处在漩涡本身的人可能看不到漩涡,经历了机器人战争的人类意识不到自己已然战败,成为了智人2.0。面对着时代的巨变,人也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变化……在描摹了对于未来的忧虑之后,陈崇正显然未在此止步,他在科幻小说的路径上打开了一道属于文学系的切口,在人工智能威胁人类价值所在的阴霾中投射了一束阳光。

    尽管有了新概念、新世界观的引入,但《悬浮术》还是靠近地面的,作者力图通过叙述元宇宙大事件下的渺小人类或小人物:以韩友彬为起点的、向纵深处延伸的普通人的故事来展开宏大的世界建构。以往,无论是科幻小说还是科幻电影,往往倾向于以理科视角探寻人类出路。而在《悬浮术》中,没有科学假说的支撑,也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的只是作为人文学科的作者,面对人工智能的的思考。作者正是抱着对人类力量的绝对相信,最终才在小说的结尾写下了“人类探索宇宙没有任何目的,探索就是意义本身”的箴言。

    因为有了科技,我们认识到人类的渺小。身处“楚门世界”文本中的人们,总是在探索真理的漫漫长路上行进着,并坚定地相信“未来就是全部意义”。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文学,应当使人重拾生活的信心。”在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上“悬浮”是戴友彬在建构故事时的感受,又像是作者在写作和读者在阅读时的状态,同时又恰似我们所处的时代,这三者巧妙地在虚构的文本场域与现实的生活情景中形成互文,也在道出了作者的指向——相信未来。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