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非遗“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

    多层柔软的棉布用浆糊黏在一起,压实、晒干、裁剪,再用多年不见的马蹄针纳鞋底……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鞋底儿手工技艺”项目第五代传承人哈尔滨市级传承人李珅的纳鞋底儿技能非常娴熟;一盏孤灯、一把刻刀、一把剪刀、一个简易的挂钱制作工作台,这就是陪伴兰西挂钱第六代非遗传承人宋成玲30年的“传家宝”,也是她创作挂钱的“金刚钻”……

    近年来,对非遗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成为我省乡村振兴“新动能”,不但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而且为村民提供了致富渠道,巩固拓展了脱贫成果,加速了乡村振兴步伐。

    村民一起纳鞋底儿

    兰西挂钱

    村民学习剪纸

    接过龙江文化传播的“接力棒”

    “是妈妈纳的鞋底儿将我从远方召唤回了故乡,投身到传承非遗的事业中。”李珅说。

    10年前,大学刚毕业的李珅在北京闯荡,2014年,刚在北京站稳脚跟准备大展宏图时,她的母亲程雪杰在家乡成立了哈尔滨市足必须手工制品专业合作社,其主营业务纳鞋底儿手工技艺产品工厂由于缺乏完善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在销售上遇到了难题,货品大量积压,正在申请的非遗项目因程序繁琐面临着困难。母亲一筹莫展之际,李珅坚决放弃了高薪工作返回家乡。

    回到村里后,李珅接手了合作社的各项工作,她除了反复练习制作纳鞋底技艺外,还和母亲一起将之前的工艺进行改良,根据人体穴位特点,将之前的外用底改良成为内用底,即灵活的“千层底”,经过反复试实验证实改良后的内用底,不仅保持着舒适、透气性好,还增添了足底按摩的功效。经过不懈的努力,2015年“纳鞋底儿”获评为哈尔滨市级非遗项目;2019年获评为黑龙江省级非遗项目,李珅成为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鞋底儿手工技艺项目市级传承人。

    村民坐在炕头纳鞋底儿

    杨双艳从一个农民成长为同江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了十余年。2009年,杨双艳以陪读妈妈的身份从乡镇来到了同江市,偶然接触了鱼皮画,从小酷爱剪纸的她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潜心学习,期间结识了不少像她一样,来自农村但酷爱艺术的陪读妈妈,她们经常聚在一起学习、探讨、绘制。几年间,她们的鱼皮画技艺水平突飞猛进,作品受到了当地居民欢迎。

    2015年,以农民技师为主的鱼皮画农民合作社成立,2016年,杨双艳成立同江市巧手坊,同年杨双艳被评为同江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至此,杨双艳的非遗之路上了新台阶,她和学员们创作非遗产品1万余件,其中,建党百年制作举办了百人百幅剪纸、13米长赫哲族婚俗系列长卷、鱼皮画作品《长城》、鱼皮立体刺绣作品《大吉图》《浩气凌空》等作品参加了全国多项工艺美术大赛,收获颇丰。

    鱼皮画服饰

    深挖时代价值赋能乡村振兴

    发展是最好的传承,只有让小众非遗项目通过各种形式普惠乡村,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非遗项目走向市场,人的传播至关重要。作为兰西挂钱第六代传承人、兰西县挂钱博物馆副馆长,“龙江工匠”宋成玲深有感触,“几年前,面对兰西县挂钱创作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我感到压力很大,老祖宗留下来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我们不仅要保护好,重要的是传承下去”。

    非遗是富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只有深挖非遗的时代价值,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非遗就可以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

    五年来,宋成玲带领学员将挂钱的剪纸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传授给乡村里热爱剪纸的人。线下讲授时,吸引很多农户观摩学习,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漂亮喜庆、活灵活现的剪纸挂钱使乡亲们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一定抓住机会,跟宋老师好好学习。

    村民展示剪纸作品

    杨双艳本就来自农村,所以她非常希望有机会反哺乡亲,让那些困难农户通过掌握非遗技能而劳有所得。2018年以来,杨双艳累计公益培训150余场,培训学员8000余人,学员多数是赋闲在家的农村妇女。同时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帮贫助残,带领农户共同走向创业致富路。

    非遗产品广受欢迎

    同时,杨双艳带头成立同江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展传统技艺研究、非遗手工技艺培训、产品设计提升、展示展销等活动。培训内容包括:鱼皮画、鱼鳞画、麦秆画、芦苇画、玉米叶画、鱼皮缝制、玉米叶编制、民间剪纸、手工绢花制作、毛线编织、满绣、彩泥制作等非遗手工技艺,充分发挥非遗就业工坊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实现人均每年增收达2万余元。2019年评为佳木斯市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021年12月评为省级非遗就业工坊。

    在创新与发展中继承

    文化振兴势必要求乡村文化要走出去,而具备乡村元素的非遗产品更需要对外展示乡村元素和文化内涵。

    非遗项目申请成功后,李珅的压力更大了,“非遗不是过家家,而是一种责任,如何传承好这项技术,为村民带来更好的收益?是传承人应该肩负的使命。”

    为了保证非遗产品质量,李珅牵头在村里创建了非遗传习所,将“纳鞋底儿”手工艺活进行系统传授。

    2015年,在村里的大力支持下,李珅自筹资金创建了老一套关东民俗生活文化园。

    村子里的非遗文化园

    在文化园里,到处充满着东北农村生活气息,学员经常穿着统一服饰,盘坐在火炕上,围在小炕桌四周,聚在一起切磋技巧。文化园以东北传统生活为场景,非遗文化农耕文化为元素,弘扬东北民俗生活文化为主题,秉承传承与发展的思想,通过“小鞋底儿”带动文化旅游,农产品销售,增加就业,经济发展。

    几年前,呼兰区堡井村村民徐淑清因病返贫,自从在李珅那学习了纳鞋底技术以后,每年多收入1300多元。徐淑清说:“当了解到,自己学的纳鞋底技能是一项非遗的时候,心里又激动又骄傲,我不仅能因为这项技能增加了收入,还能为家乡的文化产品做点贡献,真心感谢李珅。”

    具备农村气息的文化园

    为了扩大知名度,李珅将小鞋底产品带到全国各地参加展会。她深刻意识到,酒香也怕巷子深,卖好产品也得会吆喝。可小鞋垫如何吸引群众的目光呢?李珅决定一定要在展示上别具一格。

    2015年农博会,李珅将展览的场地还原成东北农村火炕的场景,农村妇女现场纳鞋底儿,成功展示了东北火炕上的民俗生活,让不少群众唤起小时候的记忆,从而长时间的驻足观赏,一旁的讲解员将产品的健康理念传输给参观者,得到了一波又一波的好评和热捧,销售场面几度火爆。

    鱼皮服饰展示

    近年来,良好的宣传使我省很多涉农的非遗产品订单接踵而来,在这个盛夏,非遗传承人们更加忙碌——

    7月25日,杨双艳和农民学员设计的二十套鱼皮服装登上了中俄边境文化季的舞台。杨双艳说:“下次一定和学员们一起登台展示他们的非遗作品。”李珅说:“非遗要‘活’,更要‘火’,要让民俗文化为更多人知晓,为乡村文化、农民致富贡献力量。”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宋晨曦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