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人性幽微的探寻
    读杨知寒小说集《一团坚冰》

    □任诗桐

    杨知寒的大部分作品展现出了处于转型期老工业城市百姓的众生相。但通过阅读她的中短篇小说集《一团坚冰》,我们发现,她并不刻意经营东北作家的“人设”,而是借由女性作家细腻敏感的捕捉,把隐藏于人际关系当中的各种芥蒂与隔膜依次揭开,从而实现了对东北叙事等标签审美期待的超越,而直抵人的心灵世界。

    《一团坚冰》/杨知寒/ 译林出版社/2022年7月

    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说,“每部小说都在告诉读者: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杨知寒善于揭开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密网,如作者自己所言,“人际关系里的复杂起落,让我迷恋。”她的小说充满着对世情百态的描摹和再现,在构建小说文本时,将触角深入生活的细枝末节处,于人性幽微中彰显叙事魅力。

    小说集《一团坚冰》共包含9部中短篇小说,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作者隐藏在情节背后的一个叙事模式,即母亲为更了解女儿而找到同龄人的“我”,通过“我”这一同龄人的他者视角,反观母女之间的关系。母女关系书写母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比比皆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爱玲扩大了母女关系书写的边界,《金锁记》中,曹七巧在压抑中走过了半辈子,最终媳妇没有熬成婆,而是把多年压抑的情绪泄愤在了女儿长安身上。杨知寒则把母女关系放置于人性的背景之下,探究的是在物质极大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的当下,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两代人之间无法真正沟通的隔膜。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共鸣的必要方式,刨除表达能力、解读能力等因素,受制于生理构造和心理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能常常规训着我们总是从自身的视角看问题,即便是再亲密的关系也无法摆脱这一限制。《大寺终年无雪》里,作者塑造了一个“问题少女”李故,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李故显得十分各色,即便她母亲常姨也认同这一说法。小说从李故已经离家开始讲述,作为母亲的老部下,常姨找到“我”,因为知道“我”能说会道,且与李故年纪相仿,希望“我”能找李故谈谈。当“我”找到李故后发现她心智成熟,并非纯粹逃避,而是有所追求。小说中并没有交代母女之间发生的争执,文本之外,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场谁都说服不了谁的局面。在常姨的认知体系中,学龄少女就该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她无法理解其他的可能性。但事实上,常姨并不真正了解李故,即便是求助于“我”时,对李故的介绍和评价也全都出自老师等他人之口,并没有说出自己的观察。一段最亲密的关系中,双方竟然都不能做到对彼此的了解和宽容,折射出了生命的孤独感。

    《瑞贝卡》中,李小瑞和母亲刘芳丽的关系同样借助于“我”的视角而显现出幽微复杂的一面来。瑞贝卡是小说主人公李小瑞给自己取的英译名,喜欢发朋友圈,八年来,以每天至少一条的频率从未间断,记录生活和所感所想,但母亲刘芳丽却只能看到“一条线”,朋友圈作为新型社交网络,通过数字与信息技术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但心理和情感距离反而越来越远,并与现实生活形成了二元对立,与热闹的社交网络截然不同的是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冷漠。杨知寒用冷静的笔调,节制的叙事,揭示了信息时代人际关系的脆弱,碎片化的信息符号并没有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紧密,彰显了青年作家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力。

    在原始社会,复仇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当这一行为上升为自觉意识,就显现出了包含伦理、道德、情感等多维度的丰富内涵。杨知寒喜欢在“仇恨”中探寻人性幽微,在小说《连环收缴》《虎坟》《出徒》中,作者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探讨仇恨的诸多面向,尤其是复仇之后的连环反应,和人物病态的心理状态,不但增加了小说的故事性,同时也丰富了对人性宽度和深度的挖掘。

    以目前的创作情况看,杨知寒的笔力已显现出了超出其年龄的醇熟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一直不乏黑龙江籍作家的身影,从萧红的呼兰河到迟子建的北极村,地域性非但没有成为她们创作的藩篱,反而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成为深刻的文化表征。童年经验对一个作家创作的重要性早已毋庸置疑,对于成长于黑土地的杨知寒来说,文学东北的建构自是顺理成章,而未来她还将在这片沃土上耕耘出怎样的果实来,我们拭目以待。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