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无双毕竟是家山
    读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

    《家山》/王跃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2月

    家乡永远是最温暖的记忆,终生的坐标,也是作家必然书写的对象。著名作家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描写了南方乡村沙湾从上世纪2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社会结构、风俗民情和社会变迁。书中处处可见家乡烙刻在他记忆中的印记,小说的灵感是他在翻阅自己族谱时触发的,故事的原型地是他的家乡湖南溆浦漫水村,无不饱含着他的人生积淀和生命感悟,以及对家乡永不磨灭的深情厚意。

    “越往岁月深处走,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对童年记忆就会越深刻”,王跃文如是说。文字虽无声,我们却总能看到作家浓厚而复杂的故乡情结。王跃文生于乡村长于乡村,自他20多岁步入文坛,一路从官场小说《国画》、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到都市小说《爱历元年》,他的写作极少触及乡村题材,可无论是书中对生活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还是字句里弥漫着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都可以隐隐看出故乡和过往对他的深刻影响,他的写作“始终没有离开乡土”。直到“四十岁以后,记忆中乡村的人与事朝我扑面而来”,他开始重新审视和领悟家乡的山水风物、民俗民风、人情人性等,乡村生活经验开始进入他的创作视域,《漫水》《喊山应》《家山》……对家乡的丰沛情感和永恒惦念,从他的笔下倾泻在纸上,描摹出一幅生动鲜活的南方乡村图景。如果说以生养之地漫水村为名的《漫水》温馨自然、恬淡优美,是他对家乡的桃源念想与诗性瞩望,而如今用溆浦“口音”写作的《家山》厚重朴拙、从容笃定,则是他对家乡的源流回望和史诗书写。他从家乡走出,一路奔走在文学之旅上,最终重返时间深处和历史深处的家乡,以自童年便入骨入髓的故乡记忆和深情,深描细述寻常百姓的烟火人生,展现他们命运浮沉的背后连接着的“云谲波诡的时代和灾难深重中浴火重生的中国”。家乡和作家往往相互成就的,家山是王跃文灵魂深处的根与魂,滋养着他的文思和创作,而王跃文笔下的漫水和溆浦,重新闪亮在文学版图上,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家山》犹如一幅乡村生活图景的长卷,在被乡土、乡景、乡音、乡邻、乡德、乡史等元素填满的日常生活叙事中徐徐展开,每个人都能在立体生动的画面流转中找回渐渐模糊的记忆,一点点还原刻下生命印痕的家山。可以说,纸上的沙湾,是众人的故乡,书里的家国情怀,是沉淀在所有中华儿女的内在品质。刻在记忆里的乡景总是相似的,家乡都有佑德公和有喜就着月亮打草鞋、容秀桐油灯下纳着鞋底、福太婆在天井对角扇蒲扇、贞一坐在娘身旁看星星,而窗外响着密密麻麻的“蛤蟆叫”的场景,家乡人的善和美为生活注入宁静祥和温馨。乡音是一辈子的胎记,当读到沙湾村夏日的夜晚“天气热得猪打栏”……家乡的人和事总会涌上心头,抬头望向家乡的方向。沙湾人坚守着亲善友爱、重义轻利的乡俗民风,他们讲究以礼待人,乡邻之间有再大的矛盾,登门拜访都会以礼相待,他们的关系简单纯粹,在世俗和诗性交织的生活图景中携手应对冲突、争斗的命运变奏,而劭夫、扬卿、齐峰、扬高、有喜、克文等朝气蓬勃的青年在走出和返回中,成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者。

    “无双毕竟是家山”。《家山》是属于王跃文的,也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那里藏着一个家族的渊源、一个民族的来处、一个国家的未来,正等着我们去回望、去探寻。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