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黑土地上的钢铁记忆

    □文/摄 孙铭阳

    2022年,是位于齐齐哈尔建龙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北满钢厂)建厂70周年,建龙北满特钢展览馆也在这一时间节点正式揭幕,4000平方米的展馆中,详细记载了建龙北满从筹建到投产的历程,以及多年来为祖国特钢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近日,笔者走进建龙北满特钢展览馆,走进那段铭刻在时代丰碑上的钢铁记忆。

    北满钢厂“第一轧”。

    老照片:定格荒原上崛起的首座钢城

    走进展馆的第一展区“明珠诞生 中国特钢工业摇篮”,泛黄的文件和黑白照片将人们瞬间拉回到艰苦奋斗的年代。

    一张老照片前,许多人驻足观看。那是一群工人围在钢包周围,见证铁水倾倒的瞬间。照片旁标注着一行小字:铸钢车间20T电炉在炼钢前熔炼出的铁水从一号盛钢桶倒出来。不到30个字,记录了一段历史,那是1956年8月8日8时30分,铸钢车间内,北满钢厂生产的第一炉钢水喷薄而出。正是这炉钢水结束了黑土地上无钢的历史,随后各产线相继试车生产,火红的钢水照亮了广袤的大地,也点亮了中国特钢行业的曙光。

    这曙光背后,是“拓荒者”三年多的辛苦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重工业基础薄弱,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且相关人才匮乏。如何在短时间内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苏联援建为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一五”期间,苏联援建156个项目,涵盖电力、钢铁、煤炭、制铝、机械、化学、造纸等工业行业,中国第一座特殊钢企业——北满钢厂,就是第一批建设的50个援建项目之一。

    1951年,中苏双方正式签订00606号合同,苏方开始编制北满钢厂的设计文件,并在次年8月,提交了北满钢厂的初步设计文件。1954年,厂区破土动工,富拉尔基,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达斡尔渔村,从此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来自祖国各地的万余名建设者,以建设新中国的豪迈热情和昂扬斗志,头顶蓝天,脚踏荒原,迎风傲雪,战天斗地,拉开了新中国特钢建设发展的序幕。

    为了能够尽快完成建设任务,争取早日投产,建设者们开始了不分昼夜的施工。冬天零下30多摄氏度在室外施工,水泥瞬间结冰。为了追赶进度,工人们创造出搭建暖棚、在暖棚里垒成模块,再到外面安装的办法;平炉炼钢车间房架子顶端在21米以上,工人们先搭一个焦炭炉将铆钉烧红,地面的老师傅将烧好的铆钉杆用铁钳子夹着甩上半空,中间架子上的老师傅用铁锹接住递给铆工,铆工再铆在已钻好眼的钢架上。铆钉像一条火龙连续不断地飞舞,大约一个小时就铆出近200个钉。

    当时只有7000人的富拉尔基环境十分艰苦,生活用品都很难买到。上万人的建设队伍迎着风沙、冒着严寒,在艰难的环境中顽强拼搏,建设起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特殊钢厂,从而荒原上也崛起了首座钢城。

    随着第一炉钢水炼出,标志着中国第一座钢厂的诞生。随后各项建设任务也加快脚步,终于在1957年11月2日,由20人组成的国家验收委员会,经过近一个月时间的检查、审议,代表国家正式签字验收评定为“优良”等级。11月3日,北满钢厂正式全面投产,向国家交付出完满的答卷。

    林纳:第一任女厂长

    在展览馆中,北满钢厂建设初期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的文件、图片资料上,都有林纳这个名字,她正是北满钢厂的第一任女厂长。

    林纳,原名关淑兰,1915年11月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的一个普通家庭。16岁时,她就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并加入了共青团,后到苏联留学。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林纳响应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号召,长途跋涉奔回东北。

    1948年,林纳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宁安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和土改工作团大队长。林纳亲自到范家等地蹲点和贫雇农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铺炕,共同下田收庄稼,一起上山去砍柴,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为了发展祖国的钢铁工业,林纳又主动要求到冶金战线上工作。1951年,林纳来到富拉尔基,筹建特殊钢厂。

    在远离大城市的艰苦地方,创建一座现代化工厂谈何容易。巨大的复杂工程破土动工后,成万吨的新型设备,堆积如山的原材物料,万千人建设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一齐涌到工地。

    如何开工?怎么建设?林纳等率领“一班人”运筹帷幄,从容地指挥着建设,恰当地处理着浩繁的问题,使工程有条不紊地高速进行。仅用三年多的时间一座现代化的工厂就奇迹般地建成了。

    翻阅着泛黄的档案,从记载中可以感受到,林纳很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在建厂过程中林纳派出大批骨干出国或到外地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参与设备安装、调试,在完成基建任务中熟悉、掌握设备结构,性能以及特点。林纳还把所有干部尤其厂级和车间级领导干部组织起来,每天坚持两个小时业务专题学习,每周上两次业务课,带头参加学习。林纳不放过任何机会向内行人学习,拜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为师。当钢厂投产时,林纳已培养带出了一批思想好、业务精、技术过硬、能打硬仗的领导骨干和技术队伍。

    林纳随时随地把职工的冷暖记在心间,车间、食堂、托儿所、汽车队等处是林纳经常去的地方,职工有什么困难、要求,她都会记在心中,扎扎实实地去解决。从上海分配来的一位大学生,端着一碗高粱米饭去找她,想要增加细粮:“吃粗粮太多,胃受不了。”林纳把那碗饭接过来吃了,然后从兜子里摸出两块发糕递给他说:“吃吧,咱俩换换吃,很好。”

    在展览馆内,少有地摆放着一枚钢印的复制品,建龙北满人事行政部副部长李海洋介绍说,因为当时职工特别尊敬林纳厂长,所以当钢厂炼出第一炉钢时,工人们为林纳浇铸了一枚钢印,作为厂长财务专用章。这枚钢印于1979年1月由林纳子女放入她的骨灰盒,伴随她珍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825轧机:北满钢厂“第一轧”

    北满钢厂从全面投入生产,就立足为国防军工及国家各行业重大技术装备的生产提供关键性的特殊钢材料,钢厂的辉煌发展,为新中国铸就了非凡的“八个第一”。

    第一架超音速飞机——歼6、第一门厚壁火炮——130火炮、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原子反应堆、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第一辆坦克——59式坦克、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第一颗原子弹——邱小姐、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坯料、锻件等都有北满特钢的贡献。

    展馆中,“八个第一”按比例制作的模型傲然挺立,而这背后,不得不提到一台功勋设备:825轧机。“展馆中工艺设备展区只能看到825轧机的100:1的设备模型,但它的传说无处不在。”建龙北满工程装备部部长陈福元介绍,825轧机1956年建成投入使用,是我国第一架大型轧钢设备,被建龙北满人称为“北钢第一轧”,之所以制作了模型,是因为它至今仍在使用。

    建厂初期,很多企业的重要产品都是通过825轧机开坯轧制,最终应用到祖国的建设中。从当初研发的特殊性能钢材到如今城铁动车和高速机车车轴钢新材料,填补了我国特钢历史多项空白,为我国的航空、航天、汽车、铁路、矿山、能源、石油、化工等行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轧钢厂825轧机作为建厂时重要的轧钢设备,生产了多种钢材产品,见证了我国特钢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如今,825轧机生产出的四十多个牌号产品,出口亚洲、欧洲、美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12月, 825轧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走在建龙北满展览馆中,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承载着七十年间荡气回肠的钢铁故事。七十年艰苦创业,十里钢城的每一寸土地都书写着特钢的基因;70年风雨兼程,使命、责任、担当融入每一代特钢人的血脉;70年砥砺奋进,建龙北满成为中国特钢行业发展的典型缩影。

    历史虽然远去,但老北钢人留下的“拼搏、争先、奉献”的精神却历久弥新,与今天建龙集团“只争第一、点滴做起”的企业精神一脉相承,在这片黑土地上荡气回肠……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