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人之精神,文之精神
    读散文集《竹简精神》

    《竹简精神》/胡竹峰/安徽文艺出版社/2019年6月

    □朱宜尧

    胡竹峰的文字,得水墨精神,得书法精神,得小品精神,得中国文化精神。

    长文以故事见长,短章以精神见长。有人说,作家胡竹峰有好文章一半在作者手里,一半在读家心中之说。这话一出,心服口服。

    该书前言精彩,写得淋漓酣畅,韵律十足。我读过很多遍,还是感觉缺点什么?至于缺点什么,我一直在寻找,直到读过了后记,那种“寻找”也未曾出现。也许对于“短制”那句,作家有意写短,有意留白,有意给了读者。

    胡竹峰的“竹简”,独见精神。

    他的百字小品文,“拉杂混沌,不意成文”,实则飘逸出尘,独具古气古风古韵。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皆落笔有神,生机勃勃。古典旧籍,纵横捭阖,皆信手拈来,“都是文章”。有联想有回忆有反省有顿悟有精神。

    文之精神见字。如果说把胡竹峰的文字比喻成书法字体的话,我觉得更像“隶”书。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的很多文章看着正过瘾呢,忽然就没了下文,无可追踪,好像下文在读者心中。作家倒是挺安妥,早早地结束了,读者却一“读”未尽,感觉可惜了。其实,恰恰相反,恰到好处。忽然想到了一个成语“蚕头燕尾”,有凝重,有轻灵。有重有轻,有湍有缓,文字就有了一家的风范。

    好文一半在读家心中,胡竹峰特意用了“读家”,可见,读的重要性,人的重要性。作者把人写成了家,看来不光是“作”能成“家”,读得好亦能成“家”。

    除了喻字,作家惜字。胡竹峰说,写作要有一笔带过的本领,读书非得入木三分。说“一笔带过”,不是说含糊其辞,不是说词不达意,不是说毫无重点,而是一笔就见针见血见性,就掷地有声,就惊艳四座,更是懂得“字”的运用。当然这非一朝一夕之功。

    读胡竹峰的文字,很明显看到他用字节俭,“的地得”非用不可了才用,那些“其实、总是、如果、就是”等等连词更是少见。古文古风尽显。他的字,好像是雕刻在碑文上的。他所有的字,都是有了灵感,有了气韵,有了开关,才下刀上碑的。他的书是拓碑的字。碑是心碑。

    文之精神见品。如果把胡竹峰的文章比喻成画,既不是油墨重彩的油画,也不是变化万千的水墨丹青。虽有水墨精神,但绝非丹青。水墨幻化,出乎意外,飘逸出尘。你看他的《下笔有种》,咋一看,以为印刷有误,将“神”印成了“种”,你再细看,反复斟酌,才发现,啊,原来如此。是墨到了纸上,就由不得主人的意愿了,任其墨的发挥,任其墨的逶迤,任其墨的氤氲浸染,芬芳恣意。他的文章如“小品画”。小品画是不是画?当然是画了。但比起水墨丹青,比起油墨重彩来,那绝对是“醉翁之意不在画”,而是在乎气韵意韵神韵也。那气息那意味那神韵远胜小品文的本身。

    什么是“竹简精神”,就是短制长情。还有,竹,本身就是文人所向往之精神属地,又称其峰也,真所谓文之高、文之阔、文之远也。胡竹峰的文字“瘦”如翠竹,瘦得峰俏险峻,但不露骨,却也铮铮,竹林萧萧,有竹息峰韵,有古意今情。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