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虎林,重走老兵之路

     虎林西岗大白楼

     原是850农场机关大楼

    是让无数人敬仰的丰碑
           是北大荒的高度
           是凝聚官兵汗水和鲜血的旗帜

           站在重建新楼面前总是让我想起那个老楼
           大白楼的每一个扶手都有将军大手的温度
           诗人郭小川房间里的那盏灯还亮着
           木制的楼梯还能听到当年会战时
           官兵们马踏荒原,咚咚的脚步声
           会议室烟雾缭绕,老场长的烟火
           星火燎原,点亮北大荒的每一个角落



    重走老兵之路,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也是我多年的向往,特别是857农场,当年父亲参与开发北大荒的第一站。

    这一次借着中秋节放假,借西岗师范毕业40年之机,应同学何学明、崔洪萍之邀,终于成行。当年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就在“鸡密虎”一带。那里有许多开发北大荒的故事,也是一个英雄的土地,我作为北大荒的二代,我一定要去寻根,看一看父辈们工作过的地方。

    9月18日早晨,同学张建、崔洪萍夫妇接站。张建、崔洪萍毕业后一直在虎林工作,张建做领导工作,洪萍当老师,现在也都退了下来。他们听说我要回母校看看,非常高兴,吃完早餐,在西岗师范学校与云山来的同学何学明夫妇汇齐,西岗师校是我此次寻找老兵足迹的第一站。

    这一站很有意义,眼前的这座大楼就是西岗师范的旧址所在地,已被推倒,在原址盖了虎林市政务服务中心大楼。

    站在这个新建办公大楼门前,让我总是想起那个叫余清友的老将军,他遵照王震将军的指示,带着转业官兵捡着日本人留下的砖瓦一点一点把这个老楼建起来,之后,他拿着开荒的火把,把开发北大荒的熊熊烈火点燃,尽管历史已成过往,但是将军的精神将永世留存。

    虎林县志是这样记载这座老楼的: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八五O五部队(五师)上校副师长余友清刚从朝鲜战场归来,奉铁道部司令员王震将军关于建立军垦农场的指示踏查了虎林地区,并于10月14日率领500多名指战员来到虎林西岗筹建国营农场。

    余师长带领官兵,从当年日本关东军的秘密仓库里捡来废弃的铜铁,从日本军营的废墟堆里捡来砖头、石块,从开拓团的破房里拆除木料,一边修建办公、居住场所,一边制作垦荒工具,一边进行系列的开荒准备。1955年元旦,在一片欢庆声中,宣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0农场”建立。850的名字是以原部队番号8505取了前三位,预示军垦农场的建设要按“八五”系列从零开始。

    850农场的建立,吹响了向荒原进军的号角,按照王震同志的指示,850农场抽调了2000余名铁道兵复员战士和劳教人员。相继成立了851、852、853、854、858等农场,这座大楼是开发北大荒的起点,北大荒开发的燎原星火是从这里点燃的。

    这座有着辉煌历史被誉为北大荒开发第一楼,却在虎林的掘钩机声中被夷为平地。

    即便这样,它在农垦人心中也是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它在我心中的高度也足以让我向它致敬!

    为了寻找北大荒的足迹,我们来到了850农场医院,听说这个老楼还在,当年,我们在师范学校读书时,这里是齿轮厂医院,它的前身是36团医院,当年有许多老兵在这里看过病,在小区门口,我们打听这个医院的历史,一个姓唐的老大娘说,医院后来变成了乌苏里药业的车间,现在归856农场,已经闲置多年。

    姓唐的老大娘说,她今年81岁了,她的父亲也是一名转业官兵,当时是19级干部。她随父亲过来时才8岁。她说,这个小区是乌苏里药业的家属楼,这里有许多是转业官兵的后代,被称为荒二代(即北大荒第二代),这样算下来,我也是荒二代,在场的同学张建、崔洪萍说他们父辈也是开发北大荒的,也是荒二代,当年我们在西岗师范学校读书时,许多同学都是荒二代,他们的父辈都是开发北大荒的官兵,荒二代们也都进入古稀之年,有的在这片土地上工作一辈子,和他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和一生献给了北大荒,也有一些离开了这里,这些人,有的是干部,有的是老师,还有教授和作家,北大荒这片热土,培养了他们拼博向上,勇于奋斗的品格。

    告别了医院旧址,我们来到了师范学校后面的齿轮厂,大门上写着“西齿”,同学张建说,齿轮厂早就黄了,现在院内还保留着一个纪念碑,碑的后面有日本兵营留下来的炮弹和拆除炮楼的一个旧地基,现在是856的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在回来的路上,同学崔洪萍对我说,其实,当年开发北大荒每一个官兵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她说,她的父亲也是一名开发北大荒的老兵。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部队缺干部,决定从地方抽调一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干部,充实到部队中去。在辽宁鞍钢工作的父亲崔凤文主动报名参军。后来,父亲参与创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师,任宣传科长,之后又参与开发59团,任59团政治部主任,1976年,国家决定撤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改成农场建制,59团改为青龙山农场,当时沈阳军区现役干部就地转业,父亲转业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作,任畜牧兽医系政委,1981年任校工会主席,1989年任校宣传部部长,一直工作到退休。

    开发北大大荒的老兵不但把他们的一生献给了北大荒,他们二代,也同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北大荒,两代人情系北大荒,令人感动。

     崔凤文的女儿崔洪萍,1979年牡丹江农垦师范毕业后,分配到虎林市高中教语文,一直到退休,从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她说,我喜欢教育工作,只要我站在讲台上,我就精神焕发,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从事一辈子语文教育的崔洪萍,用她毕生经历辛勤工作着,受到领导及同事们的好评,也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教书育人硕果累累,她教的学生多次在国家、省、市组织的“学写作”“春蕾杯”“创新杯”作文大赛中获得奖项。在2019年高考,她所教的学生郭昱彬同学取得高考作文满分成绩,刷新了该校历史记录。

    告别虎林,我们去了857农场。857是我梦回牵绕的地方。父亲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和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开发建设了密山857农场,内蒙古扎兰屯农场和大兴岭甘河农场,1986年在甘河农场离休。1959年父亲从江苏沭阳来北大荒的第一站就是开发857农场。那个时候,我刚记事,后来,在我的童年,父母不断地叙述那些往事,这些记忆让我挥之不去,也是我后来决定要写《父亲的战车》这部小说的动力。

    张建开车拉我去857农场的路上说,他的父亲来到北大荒的第一站也是在857农场,那个时候,他还小,不记事,也想顺便看看。两个荒二代的经历是那样的相似,也许有相同经历的不只是我们,还有许多北大荒人的后代。

    一路上他和我讲起了他父亲来北大荒。1947年东北战役打得吃紧,那一年,15岁的父亲张振声,初小刚毕业就跟着部队走了,成了红小鬼。由于有文化,在44军396团的一个连里当卫生员,他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平律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的万山群岛战役。荣获四次大功,三次小功。1953年5月编入海军五七部队卫生队历任护士长,军医助理。1958年3月转业到北大荒,在857农场4分场卫生所任医生,后调入杨岗分场卫生所任所长。

    我问张建,毕业后,就没有了你的音信,这次来虎林才知道,你一直在虎林坚守。张建说,是的,你们都跑了,总得有人坚守吧,我哈哈大笑,这不回来找你了吗?

    张建说,他最初参加工作也是乡村医生,继承父亲的职业。1981年从牡丹江农垦师范中文专业毕业分配到了虎林的一个乡中学当教师,后来改行,历任县政府办秘书、县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乡长、乡党委书记、县政府驻农场办事处副主任、市体改委副主任、市档案局长、市农机党委书记等职务,一直到退休。

    到了857农场,我执意去父亲当年转业的四分场看看,听父亲说过,他就在分场开拖拉机,一起来的同学何学明说,他来过857农场多次,这里的变化太大了,怕是找不到你说的拉合鞭泥草房了。

    原农场广播副局长冯福君特意从密山赶过来陪我们,他说,我一定带你去看看。

    农场的连队一片红砖蓝瓦房子,已找不到当年开荒的影子,在一处快要倒塌的泥草房前照相留念,福君说,这个草房也应该不是当年的草房,但是历史也比较久了,像这样的草房连队也找不到了。

    听父亲说过,当年开荒住的就是拉合鞭草房,母亲带着我和姐姐来857农场时,没有房子,和转业兵们挤住一个宿舍,睡觉拉个草莲子,晚上睡觉经常能听见狼嚎。当年除了转业官兵来北大荒,还有许多支边青年也是开发北大荒的生力军,当晚福君和穆总安排的接风晚宴,一桌人不是转业官兵的二代,就是支边青年的二代,荒二代、支二代齐聚857农场,聊着父辈们当年的许多往事和他们开荒的经历,我在这里一下子找到了家的感觉,我突然发现,其实,我的根在这里。

    在农场宣传部和广播电视局工作了30年的冯福君,内退后定居密山市,创办了密山市创意美术考级培训站和密山市创意影视工作室。

    冯福君的父母是1959年的山东支边青年。父亲来到857农场,勤勤恳恳,工作实在,很快当上了连长。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人带着四个孩子,历尽千辛万苦,把他们养大成人。福君1986年参加工作,做过农场宣传部新闻干事,电视台记者、编辑、新闻部主任、台长、副局长等职。他的作品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黑龙江电视台等广播电视台播出,共发表作品两千余篇,多次获得省级奖项。

    走在857农场的大街上,街道宽敞整洁,空气清新,两边建有别墅,农场小城镇建设别具一格,当年,我在省报当记者时,走过黑龙江许多农场,对农场的变化早就有切实的感受。何学明说,一定要到我工作的云山农场看看,我们的街道要比857宽多了。到了云山,果然眼前一亮,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漫步在农场的大街上。

    我们驱车路过850农场荒原第一把火的圣地,我们下车参观,我在王震将军的第一把火塑像前肃然站立。当年,铁道兵五师副师长于友清带领部分官兵来到这里,王震将军在这里召开了垦荒现场会,亲手点燃了向荒原进军的第一把火,从此开发北大荒的火种遍布龙江大地,创业年代尽管过去了,但是老一辈垦荒人创立的北大荒精神,今天仍在这里延续。

    来到云山,这个在完达山脚下的农场,因为云山水库扬名天下,当年根据王震将军的指示,在七虎林河上游兴建这座水库,当时,将军亲自来看望水库建设者们,与战士们一起抬筐填土,云山水库可以说是北大荒精神的写照,在水库坝上的宣传牌上写着,“先辈之历史,吾辈之基石”几个大字,在宣传栏上有许多水库会战的照片,向路人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晚上住在何学明家,我们就着一碟花生米喝小酒,彻夜畅谈。

    何学明的父亲何金滨,甘肃武都人,1949年县里来了解放军,父亲扔下放羊鞭,也没和家里打招呼就参军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父亲参加了抗美援朝铁道兵,负责修复敌机炸毁的铁路,在战争中,他几次险些丧生,多次立功受奖。抗美援朝结束后,1954年跟随王震来到北大荒,曾在西岗农垦局为王震将军站过岗,1958年来到云山,参加了云山水库大会战,并与四川籍支边青年冯香儒相识相爱并结了婚。父亲为人耿直,豁达,影响了我的一生。母亲1958年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了云山农场,由于埋头苦干,勇于吃苦,敢挑重担,被提为女工委。1970年4月18日在扑灭荒火时,英勇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荣立二等功。一同牺牲的还有农场26名知青,那一年,母亲只有29岁。

    何学明1981年从牡丹江农垦师范学校毕业,回到了父母工作过的云山农场,母亲的一生一直成为激励他奋发向上的动力,父母的精神像一盏灯照耀和温暖他的一生,他先后被评为总局优秀教师、管局先进教育工作者、管局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一等奖、七次被评为农场优秀共产党员。

    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是密山,同学舒海波听说我来虎林,一再邀请,约定在苗家鱼馆招待我们,他说,王震将军开发北大荒的大军是在密山集结,密山是当时开发大军的集散地,所有开发北大荒的转业官兵是从这里步行去农场的,最有名的是将军在密山火车站的誓师动员大会的讲话和那首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英雄奔赴北大荒,

    好汉建设黑龙江。”

    那张有名的王震将军誓师大会的照片是著名摄影记者郭沫水拍摄的,至今,仍在北大荒各农场的纪念馆里放在最显著的位置上。

    舒海波说,他也是荒二代,也是父一辈子一辈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贡献了一生。

    海波的父亲舒文环现年88岁,1958年1月,从张家口地质干校来到了856农场,同10万转业官兵一道开发建设北大荒。随后,海波的母亲闫秀兰也来到了北大荒,当时,农场刚刚开发建设,条件异常艰苦,父母与转业官兵一起开荒种地,他们一家驻马架子,他从小就体会北大荒生活的艰辛,他也养成拼博向上的性格。由于父亲是中专生,那个年代是少有的知识分子,就被调到场修配厂当技术员,由于技术过硬,后来又调到牡丹江管局216厂工作,父亲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后升质量检验科任科长,直到退休。

    作为荒二代,海波也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北大荒。海波1979年考入牡丹江农垦师范学校英语专业,分配到8510农场高中。后来,海波一直在教育战线教高中英语,多次获得各种荣誉称号,一直是教学骨干,海波说,明年1月1日,我就正式退休了,我问,在农垦教育战线工作了一辈子,后悔过吗?他说,我一度离开过农垦,在绥芬河高中当了多年老师,但是父母在这片土地上工作过,凭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还是选择回到了管局高中当老师。

    几天来,开车行走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到处都是金黄稻田,九月正是稻子成熟的季节,大片的稻田在蓝天下舞动,张开丰收的笑脸。

    当年的荒原,变成了今天的万项良田,当代老兵描述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时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谈,现在农场都一一实现,并把理想中的蓝图变得更加美丽。

    能有今天的北大仓,是几代北大荒人努力的结果,我作为北大荒的荒二代,由衷地自豪,并向我可爱的北大荒人致以崇高的敬礼。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