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引汤”渠首。
大坝浇筑混凝土。
汤旺河。
□本报记者 孙铭阳 吴玉玺
《汤原县志》中记载:“其境内水之大者为汤旺河,发源于小兴安岭,南北贯穿县之中央,折曲南向而入于江,约长八百里。”汤旺河从小兴安岭中北部顺流而下,汇聚600多条山涧溪流,流经汤原44公里后汇入松花江,成为松花江北岸第一河,汤原县正处河水冲击形成的汤旺平原腹地。
大地茫茫,流水汤汤,这里流传着一个上演了60余年的“引汤故事”。
一战“引汤” 肩挑人扛
引汤旺河水灌田种稻、润泽良田,一直是汤原人的梦想和期盼。“引汤工程”,就是把汤旺河水引入农田的一项水利工程。
1958年冬,工程开工。怀着满腔热忱,1.2万余百姓自带粮食、工具、行李和车辆,劈山凿石,肩挑手提人推,开启了那段用泥土和石头垒砌的光辉岁月。在人群中,有一位刚满20岁的姑娘,她叫苏玉新。
65年后的今天,在汤原县引汤工程纪念馆,记者见到了已经86岁的苏玉新,虽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
“当时每个人都要挑土篮子,把土从河底挑到坝上。一段时间后,肩膀肿得像馒头一样高。”苏玉新回忆,不服输的她和大屯大队十姐妹成立了引汤工程工地上的第一支“铁女突击队”。她们想出了“悠杆运土法”——在横杆上一头挂土篮,另一头拴绳,利用杠杆原理,一收绳,土篮便被吊到空中,旋转横杆,使得土篮转到渠岸上。这一方法被广泛推广到各工地,由此带动全县工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红勤巧”竞赛活动,两个月内,累计发明创造了17种2300余件提高效率的工具。
住窝棚、睡帐篷、搭地窨子,嚼窝头、吃玉米碴子、喝冻菜汤……半个多世纪后再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苏玉新红了眼眶,她说:“虽是寒冬腊月,但我们每个人心里都燃着一团火,一定要引汤旺河水灌溉农田。”凭着一股战天斗地挖河渠的精神,到1959年5月中旬,汤原、向阳、胜利三个公社的3000亩水田用上了汤旺河水,引汤工程初战小捷。
二战“引汤” 渠首建成
时间的齿轮不停转动,引汤工程的建设也在向前推进。
1975年,引汤工程再一次吹响了集结号。“愚公能移山,一清二白也要重整山河,没钱也得干!办法总比困难多!”时任汤原县委书记赵如愚说。
说干就干!没有钱,干部群众捐款捐物;缺少劳动力,携家带口齐上阵。就这样,全县15个公社,超过3万名干部群众投入到再战引汤工程建设当中,在汤旺河畔呈现着“齐心协力攻难关,众志成城战引汤”的火热景象。
其中的难关之一,是修筑渠首拦河重力坝工程。按照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拦河重力坝坝体全长260米,高6.5米,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参与工程建设的邵广仁介绍:“重力坝是整个引汤工程的关键节点,混凝土可以使坝体更加牢固,能够抵挡水流的冲击并成功将汤旺河水拦截,让更多的河水通过灌渠流到汤原土地。”
施工期正值冬日,寒风凛冽刺骨,而在汤旺河两岸升腾着白色的雾气。“混凝土必须要保持在30度以上才能浇筑,为了保质保量完成重力坝的建设,我们就在岸边搭起了大帐篷,在里面制作好混凝土,直接运到河道里,节省运输时间,避免混凝土温度过低不能使用。”邵广仁说。
彼时的河畔,是这样的施工场面:大帐篷里,工人们忙着把砂石、水泥烘热,再倒入搅拌机中,加上热水搅拌,确保混凝土达到30度以上,高温把帐篷烘成了蒸笼。大帐篷外,运送混凝土的工人们推上几车后,汗水从额头、后背蒸腾而出,大家纷纷脱下棉袄和棉裤,甩掉帽子,穿着线衣线裤,推着手推车从帐篷到河道一趟趟往返。
浇筑混凝土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除冰。邵广仁参与了除冰,他说:“我们要用钢钎、铁锤砸,再用喷灯烘烤把河道里的冰层清理干净,直到露出下面的岩石,这样可以防止混凝土凝固后不会留下缝隙。”
1978年年末,随着两座水力发电站建成投产,重力坝和进水闸改建完成,标志着渠首枢纽工程全面竣工,二战“引汤”宣告结束。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引汤工程总干渠向前推进了18.3公里,为后期引汤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汤原县进一步积累了开发农田水利的经验。
三战“引汤” 跨河引水
1995年,汤原县来了位女县委书记,田立英,在她的积极倡导和多方奔走下,引汤工程在1998年以国家农业开发骨干配套工程名义三度上马。刚刚从引汤灌区工作岗位上退休的徐明革,用三个词回顾了三战“引汤”:“规模大,投入大,难度更大。”
投入大,是国家农业开发骨干配套工程投资3000万元,这里面包括地方配套资金1500万元,是三次引汤工程建设投资最多的一次。
难度更大,则是攻克了一个个“卡脖子”问题。在徐明革看来,第三次大规模建设引汤工程难啃的硬骨头接二连三地出现,尤其是香兰河、甜水河、黑金河三大跨河交叉涵工程。“这个工程是引汤工程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点。”徐明革说。
三大跨河交叉涵工程既涉及邻近铁路,又涉及农场用地。徐明革介绍:“一方面,县里与所涉农场协调工程用地。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修改设计方案,并且集中技术力量创新使用新工艺引导河水从渠下涵洞通过,成功摆脱了大水大毁、小水小毁的问题。”
三战“引汤”后,引汤工程已修建完成干渠长度60公里,连通5个乡镇2个农场,灌溉面积20万亩,每年可增加粮食产量2.29亿斤,惠及农民6.2万人,成为全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434座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栉风沐雨几十个春秋,如今再次站到引汤灌区渠首眺望,源源不断的汤旺河横贯汤原全县东西。新一代的引汤人翁兆华和梁廷枢,都是一战引汤人的后代。他们一个是引汤灌区工作站调水主任,一个是引汤灌区工作站胜利乡水利站站长。现在,他们接过了父辈们的接力棒,从引汤工程的建设者变成了管理者。
红石山下埋忠骨,世世代代战“引汤”。在引汤工程渠首旁有一座红石山,那里埋葬着在引汤工程中献出生命的人们,引汤工程,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建设和守护中延续至今。
如今,“引汤”已成为汤原人的一座精神丰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万众一心、矢志不渝”的“引汤”精神孕育了这片土地上灿若星辰的英雄儿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将引汤工程修建完成。
这个梦想正在实现。随着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汤原县计划新建、改扩建引汤工程干支渠12条103.6公里,新增灌区灌溉面积20.24万亩,一幅兴水、强农、惠民的“百万亩大引汤”新蓝图正在绘就。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