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东北地区肩负的重要使命,深入分析东北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作出部署,为东北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宣传和阐释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是东北地区社科理论界的重要政治任务,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已开展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今天,黑龙江日报、吉林日报、辽宁日报、内蒙古日报,发挥党报理论宣传的互联性和协同性,对四省区专家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摘编,旨在“同题共答”,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供学理支撑。
深刻领会“三个结合”的重要意义
亓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东北地区的发展,每到重要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来到东北,点出问题、指明方向、教给方法。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坚持“三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高度和全局视角,采用辩证思维和科学方法深刻分析阐释关键性、根本性问题的集中体现,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我们要深刻领会、扎实落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体现的是长远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目标是方向,是引领。坚持目标导向,就是以实现目标为方向,持之以恒、一步一步地朝着既定目标奋力前行。问题是与目标的差距,是实现目标的现实基础和前提。我们只有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准确地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善于把发现和认识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就是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就是要锚定目标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最终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重点在于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聚焦东北全面振兴面临的一系列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及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突破。
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
“长”和“短”要辩证地看。“长”是优势、潜能、希望,是独有的核心竞争力。“短”是弱点、缺憾、差距,却是可以转化为发展的着力点、增长点。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了“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的方法论。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东北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并强调:“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
锻长板的前提是找准长板,这是突破发展困局的关键。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找准长板和优势,充分挖掘和释放“五大优势”,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把长板锻造得更长。补短板首先要辩证地看。事物发展具有两面性,有的从局部看是困难、是短板,而从全局看就是优势、是潜力,可以转化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比如,东北气候寒冷,但冷也是资源,冰天雪地更是宝贵财富,开发利用好就是金山银山;重工业占比偏重,但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经济比重大,但这是保障国家安全、化解重大危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补短板就是要善于从不足中挖掘潜力,要瞄准弱项补短板,在产业结构、营商环境、对外开放、人口、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努力补齐各方面短板,变劣势为优势,形成推动振兴发展新的强大势能。
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还要注重长板与短板的动态转换,长板发挥得不好,也可能会形成阻碍或者路径依赖,关键在于立足自身优势,将长板加长,做强、做大。把短板补上来,将其变成长板,打开创新发展的新天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激发内生动力就是要激发东北地区自身的动力和信心。新时代新征程,新形势新格局,有信心才能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有信心才能乘势而上、开创未来。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是难得的机遇。机遇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出现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会。机遇不等人、稍纵即逝,一定是给工作最勤奋、反应最迅速、动作最敏捷、能力最强大的人。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积极对接国家政策,主动谋划思考,体现地方主动担当,把机遇转化为动力、转化为行动、转化为成效。
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制定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信心,充分发挥东北比较优势,推动东北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是重大机遇,更具有重要意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责任,以全局视野谋划一域发展,以一域发展为全局增光添彩,奋力开创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名师工作室首席专家、二级教授、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充分利用重大机遇促东北全面振兴
王雪雁
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关键要把握新机遇,塑造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东北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要牢牢把握新的重大机遇,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机遇是促进事物加速发展的契机,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一个地区而言,重大的发展机遇千载难逢,把握并利用好机遇,就能赢得先机,进而推动区域跨越式发展。东北地区要强化机遇意识,充分利用好三大机遇。
充分利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机遇
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地区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国家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战略,为东北创造了重大机遇。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资源、产业、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同时东北地区人文科教基础较好,拥有一大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汇聚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促进东北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充分发挥东北科教人才优势,牢牢抓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提升东北创新策源能力。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促进东北 “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大研发投入,破解“卡脖子”问题,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激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面提高东北教育质量,持续创新人才政策,推动形成人才汇聚、人才回归、人才兴业的热潮,形成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强大内在动力。
充分利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遇
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为东北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创造了重大机遇。东北地区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和重要门户,区位优势独特,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当前东北亚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发展空间巨大。深度开放是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东北地区要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聚焦“五大安全”,做好对内对外开放大文章。
东北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要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等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对接合作,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循环,发展沿海经济带,扩大沿边经贸合作,在国际经贸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实力。依托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重点功能平台,采取更大力度开放措施,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体现更大担当、展现更大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更大进展。
充分利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机遇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从现在起,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构筑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打开了新窗口,创造了新机遇。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年来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但也必须看到,东北地区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些短板和弱项,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较重,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就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东北地区要抓住转型的契机,整合优势资源,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强化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促进创新创造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要下更大力气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在东北发展,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蝶变”升级。
【作者系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田鹏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东北全面振兴的根本保证”,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进行了科学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东北地区考察,三次召开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都反复强调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这既是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的政治考量,又是针对东北全面振兴历史经验的深刻把握,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几年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在推动东北振兴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产业安全基础不断巩固,能源安全保障作用不断强化,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国防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改革开放呈现新气象。这既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的重要成绩,也是东北近年来加强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成果。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弄清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同东北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才能保证思想上高度统一、实践上行稳致远,才能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抓好主题教育
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必须抓好主题教育。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中央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党同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所作的重大部署,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署,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就是要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与人民同心,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全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
要注重抓好第一批、第二批主题教育的衔接联动,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基层下沉、向微观转向,使之与解决好东北地区的基层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抓住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抓住矛盾关键,精准施策,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东北全面振兴筑牢政治根基。
深化理论学习
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必须深化理论学习。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推动全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其所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体悟蕴含其中的真理伟力、思想伟力、实践伟力,更加自觉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大兴调查研究
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必须大兴调查研究。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群体。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决策和执行的科学性、务实性、有效性,必须牢牢抓住调查研究这个党的传家宝和重要方法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挑战会接踵而来,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调查研究,才能运用好党的创新理论,才能不断提升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必须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东北全面振兴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开创发展新局面。必须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在高质量发展中增强民生福祉,在资源整合中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
树立新风正气
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必须树立新风正气。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站在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政治高度,客观正视自身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新风正气树立崭新形象,使人民群众对东北全面振兴充满信心,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转化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
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亲切关怀,特别是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转化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实际行动,坚决扛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激发推动东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昂扬斗志和澎湃激情,踔厉奋发,鼓足干劲,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环节
杨大越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东北全面振兴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环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的速度、深度、广度和精度,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以科技创新开辟东北全面振兴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 ’,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东北全面振兴必须紧紧围绕自主创新精准发力,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赢得高质量发展主动权,实现内涵型增长。
东北全面振兴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全面振兴路径,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东北全面振兴要坚持产业创新升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要聚焦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新兴产业集群,紧密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协作,推进创新端与应用端有效对接,不断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通过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东北全面振兴要激活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东北要充分发挥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源头研究,攻克制约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研发、生产、品牌三位一体互动机制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技术攻关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领军企业。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区域合作制度,重大科研项目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构建政府支持、企业领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夯实全社会的创新基础。
东北全面振兴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要打造开放、公平、公正的科技创新环境,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要统筹资金、项目、平台、人才、数据等关键创新资源布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现政策的精准供给。要优化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释放科技创新乘数效应。要打造创新主体融通、创新功能集成、创新人才汇聚的良好科技创新环境,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以人才高地赋能全面振兴。
东北全面振兴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涉及教育、人才、制度等多个要素,要聚焦制约科技创新的难点、堵点、卡点,着力破解科研成果“转化难”和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的问题。要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扩大科研自主权,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要构建科技创新的市场化服务体系,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制,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东北全面振兴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东北要优化创新型人才“引、育、留、用”的服务举措,着眼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流动、使用等环节,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要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协同推进,充分发挥科研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的作用,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潜能,持续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把东北打造成人才向往的创新高地。
【作者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肩负起“压舱石”的首要担当
赵勤
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新时代东北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东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地位愈发突出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南方地区一直是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60%。改革开放后,受地理环境、区域差异、农业科技等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逐步由南向北转移,北方地区逐渐成为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南粮北调”变成“北粮南运”。2000年以后,东北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大豆和粳稻主产区,成为国家商品粮生产、供应和储存的重要区域。东北粮食产量占全国1/4,商品粮占全国1/3,粮食调出量占全国40%,大豆产量占全国50%以上,是国家最稳固、最可靠、最坚实的“大粮仓”。
东北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意义重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视察,每次必讲粮食安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粮食安全的全局性意义更加凸显。只有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应对风险挑战、推进强国复兴。
东北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农业资源富集、生产条件优越、技术水平先进,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具有明显优势和潜力。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机械装备较为先进,农业规模经营领先全国,一些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新时代新征程,东北有能力、有底气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在粮食生产全过程中挖潜扩能,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让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东北在国家粮食稳产保供中展现更大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抓好粮食生产寄予厚望,赋予东北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这是一项光荣、长期、艰巨的使命任务,将伴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战略定位,统筹发展和安全,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突出抓好良田、良种、良机、良技等关键点,充分挖掘粮食生产各要素、各环节增产潜力,全方位筑牢“大国粮仓”根基,为更有底气、更为安全的“中国粮食”展现东北担当、彰显东北作为。
强化黑土地保护利用,实现“藏粮于地”。坚持黑土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一体保护,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综合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质量有提升、产能可持续。
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做到“藏粮于技”。坚持把科技创新贯穿农业产业链和生产周期全过程,聚焦全产业链“卡脖子”问题,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推进种业自主创新,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推进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加快农业装备改造升级,强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
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拓展有效供给。统筹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与食物供求结构性矛盾,强化生物科技有效赋能,全方位多途径有序开发食物资源,优化食物供给结构,增强食物供给能力,把农业建成大产业,把东北建设成为国家稳定可靠的大食物供给基地。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扩大规模经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生产服务方式,深化垦地合作共建,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技术到位率和单产水平,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农业和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推动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
朱晓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要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的联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东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战略作用,也为东北全面扩大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要把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突出抓手,树立开放思维,完善开放举措,增强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以高水平开放塑造新发展优势
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沿海、沿边区位优势明显,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新时代,要适应全球新一轮分工趋势,通过进一步开放为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扩展新空间、新赛道。要巩固发挥口岸、港口、铁路、公路、航空众多的优势,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实现陆海联动,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促进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统筹利用,畅通东北亚经济互联互通的新路径。加强边境口岸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效率通关便利服务,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
作为共和国工业的奠基地,制造业是东北迎头赶上的最大底气和优势。要立足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区域经济中心,在高水平开放中打造更加稳定高效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增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韧性和竞争力,在对外开放中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要在高水平开放中发挥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持续创优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形成国内国际竞争新优势。
以高水平开放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要立足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中日韩自贸区,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联通和产业链耦合,在联通上显优势,在服务上强作为,在融入上促发展。以构建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大通道为基础,以装备制造、农牧业、工程服务、旅游等领域深度合作为重点,推动东北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中心枢纽,提升东北在东北亚地区市场的分工地位。
推动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持续改善跨境基础设施,畅通东北经济大循环,形成东北对国内外资源要素的强大吸引力。东北地区拥有辽宁、黑龙江2个自贸试验区,长春、大连、哈尔滨3个国家级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要用好用足开放合作平台,深化与RCEP成员国特别是与日韩等国家的经贸合作。
深化东北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应统筹规划,找准定位,强化协作,在 “一盘棋”发展中促进资源、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在扩大共同利益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区域开放发展新格局。
以高水平开放保障国家安全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责任十分重大。东北要围绕自身安全定位,主动服务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主动在开放中塑造于我有利的外部安全环境。要准确把握高水平对外开放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构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增强风险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要把东北地区自身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与东北亚地区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东北亚经贸通道保障国内重要原材料、粮食的安全供给,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构建、增强国家供需体系韧性作出贡献。要借鉴国际经验,防范贸易投资、金融、文化等各领域开放风险。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东北体制机制创新
东北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惯性思维,以开放倒逼改革,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持续扩大产业开放的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要推进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以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实际行动,实现互惠互利、共赢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强化战略支撑作用。创新央地合作模式,促进央地融合发展。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更多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政策,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刘威
人口问题是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高素质人口、高水平人才是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生产力”。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为东北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提供坚强支撑。
东北全面振兴“关键在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论及“关键在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归根结底为的是人,靠的也是人。高素质人口、高水平人才是东北全面振兴的核心支撑和关键动能。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要旨,对于我们以更加科学的举措、更加主动的作为促进东北地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引导更多人才投身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推动东北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性
近年来,东北地区采取了系列引才、育才、用才和留才的综合性政策举措。如,黑龙江省推出“人才振兴60条”“创新发展60条”政策,优化了拴心留人的条件;吉林省“六个回归”势头喜人,“创业奋斗、‘就’在吉林”“吉人回乡”创新创业热潮高涨;辽宁省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突出“带土移植”,加强自主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技术团队相结合;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完善“1+N+X”人才政策体系,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这些政策举措为东北全面振兴、长治久安筑就了力量之基。
同时还要看到,东北地区人口、人才外流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和根本扭转,人口流失、老龄化和少子化的交织导致人力资本总量减少、有效劳动力不足,这是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深化研究、科学破解。
统筹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保持适度生育率和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整体质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才能不断增强东北的创造力、竞争力,才能让东北经济社会行稳致远、活力四射,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东北全面振兴的人口总量、结构、素质叠加优势的良好格局。
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要全面把握东北人口发展态势,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优化人口结构、维护人口安全,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东北地区社会生产力、创造力充分迸发培塑良好根基,为东北全面振兴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围绕关键领域、重点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布局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及开发利用,如围绕建设“智造东北”,着力提升人口创新能力和数字素养;围绕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这个首要担当,全面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以优质服务和宽松发展环境增强人口引留吸引力。人口高质量发展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而优质服务和宽松的发展环境是留人留才、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积极构建多样化、高水准、全方位的人才保障体系,降低不同类型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就学、买房落户的成本,努力建立完善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推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持续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充分尊重和保障青年人劳动权益,以宜学、宜业、宜居的环境增强东北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大对托育服务机构、学前教育机构建设及幼师队伍培养的投入力度,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提高人口素质。
以东北优秀文化因子涵养和激活人口高质量发展动力。从赓续红色基因的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到以黄大年等为代表的时代楷模,丰富的东北地域文化塑造着东北人勇于创新创业创造的精神气质。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潜在的“生产”资源,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充分激活和汲取东北历史文化中的精髓元素,赋予其时代意涵、丰富表现形式,更好助力东北干部群众提升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口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用人口的高质量发展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支撑。
(作者系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聚智聚力优化营商环境
王晓明
营商环境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近年来,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营商环境在探索实践中不断优化。
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不仅是旅游胜地,还是避暑胜地。这充分表明,东北地区还有很多可供挖掘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的重中之重和关键一环,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聚智聚力。
增强经营主体的获得感
营商环境好不好,经营主体说了算。营商环境是政府供给和企业需求的结合,只有供需匹配,才能增强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和提高经营主体的满意度。问题多少是衡量营商环境好坏的重要表征。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为企业解决问题、满足企业需求。
营商环境的优化也是改革的过程和流程的再造。因此,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指向要突出重点。各级政府应明确当前和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和产业,并结合省(区)情,为这些产业量身定制特色营商环境方案,将其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将现有改革优势不断放大,把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作为“牛鼻子”,牵引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做好简政放权
深化“放管服”改革,离不开简政放权。简政放权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和前提,是把该放的权彻底放给地方和市场,把该减的事项坚决减下来,把该清的障碍加快清除掉,进而腾出更多力量持续为经营主体松绑铺路、提供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要坚持“精减”到位,做到减环节、减事项、减资料、减证明、减审批、减成本等应减尽减、能减尽减。并善于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数据代替经营主体跑,全面实现提速增效,让经营主体切实感受到线上线下一体、全链系统集成、办事全程无忧,用简政的“减法”,换来办事的“直通”、服务的周到以及发展的倍增。
开展营商环境改革试点
开展营商环境改革试点、树立改革标杆,是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率先建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全国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积累经验、树立标杆。
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改革也需要开展试点。可以聚焦“小切口”先行先试,通过试点带动、以点带面,形成更多首创经验,着力把试点变亮点、把试验变示范、把先行变先成,进而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不断实现营商环境迭代升级。例如,在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试点地区,要深刻认识到“干部作风是最大变量、规章制度是最大保障、营商环境是最大增量”,通过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正风肃纪,构建全过程制度体系,赋能经营主体合规高效行事等举措,打造全市乃至全省(区)知名法治营商环境品牌。
推动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
优良的营商环境往往呈现出更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是需要东北地区共下的“一盘棋”,优化营商环境也需要一体化建设。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要秉承开放包容、协同发展理念,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加强协调对接和深化合作,做好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打破各地既有的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实现目标协同、措施共享和联动发展。
加快梳理先进地区区域一体化过程中优化营商环境的成熟做法,在东北地区开展风险压力测试和共享协同实验。比如,在具体举措上,可加快促进东北三省及内蒙古政务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让经营主体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事项上获得跨省(区)一站式服务。
锚定目标,未来可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已为东北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只要聚智聚力,一定能够把东北打造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投资兴业宝地。
【作者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