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黑冀鲁豫四省联奏“乡村振兴协奏曲”

    编前话: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乡村振兴”,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

    《黑龙江日报》《大众日报》《河北日报》《河南日报》四家省级党报,联合推出“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主题报道。耳熟能详的《乌苏里船歌》,旋律优美的《谁不说俺家乡好》,轻松活泼的《小放牛》,深情舒展的《牧羊曲》……镌刻着时代记忆,展现了四省的乡村振兴亮点,让我们唱响振兴嘹亮之歌,共绘乡村美好画卷。

    陈雨佳在收割水稻。

    黑龙江:“新农人”沃野逐梦谋振兴

    □本报见习记者 唐海兵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牡丹江市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村民陈雨佳,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这对我是鼓励,更是鞭策。”1989年出生的陈雨佳,一直是这样踏实谦逊,无论是大学毕业后到中学执教,还是辞去公职后返乡创业,她憨厚朴实吃苦耐劳的劲儿一直没变。

    “我们上官地村是远近闻名的‘石板大米’主产区,种植水稻、销售大米为村民们主要收入来源。我返乡创业的初心就是想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好、收入更多,将村里的大米销往全国。”陈雨佳说。

    为了打开销路,陈雨佳和村里的年轻人把大米“搬”到了网络上搞起直播销售,把水稻从种植到秋收的各个环节展现给消费者。网络直播拉近了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线上订单纷至沓来。

    卖大米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如何盘活更多的资源。陈雨佳带领村民挖掘渤海国历史,建设稻作文化主题公园,把田间体验游、历史文化游、研学基地游等有机融合,打包成了农业旅游产品,延长大米产业链条,提升大米产业附加值。

    从稚气未脱的返乡大学生,到如今米业公司的销售经理,陈雨佳的皮肤变黑了、能力变强了,成了赫赫有名的“种米姑娘”。

    “是咱们的黑土地成就了我,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身上承载着祖国和家乡的期望。只有农村的年轻人多了,企业多了,家乡的经济发展才会更好。”陈雨佳说。

    近年来,宁安市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新农人”,他们种大米、卖山货、开直播、发展乡村游,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也源源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人才特别是青年实用人才的短缺、流失,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陈雨佳表示,乡村振兴发展需要有知识、有技术、善经营的青年人才助力,他们掌握现代先进科技知识,思想超前,对社会和变革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够帮助农民群众理清思路、加快发展、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弘扬新风,是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

    陈雨佳认为,从目前看,创业青年实用人才在乡村振兴行业分布以及总体占比仍然偏低。现实中,涉农领域创业周期长、回收成本慢,很多创业者都遇到了运输物流成本高、冬季供暖成本叠加等共性难题。如何发掘各类创业青年实用人才回到乡村,留在乡村,这就需要持续探索,并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陈雨佳建议,各级政府部门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给予返乡创业青年更多差异化、个性化的政策支持,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抓住“乡情”这张牌,把吸引返乡青年实用人才放在发展首位,及时关注和掌握并动态收集其基本情况、发展走向,用乡音动人、用乡情引人,让还在迷茫中的青年实用人才主动回乡村,在故乡创造自己的“诗和远方”。

    孙建设在田间为果农讲解苹果种植技术。《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摄

    河北:创新驿站成为振兴“加油站”

    □《河北日报》记者 张怀琛

    河北省顺平县大悲乡北大悲村地处太行山浅山丘陵地带,过去,因荒山多、耕地少、灌溉条件差,粮食作物种植收益低,村民基本靠天吃饭。2014年,河北农业大学、顺平县政府、顺农果品现代农业园区在此共建“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由孙建设教授团队提供技术,园区负责主体建设与运营,河北农业大学和当地政府给予一定支持,成为深化科教兴农“太行山道路”的新探索。几年间,昔日贫瘠的大山变身为“花果山”,从前不懂果树科学种植的农民也学成了“土专家”,群众收入随着果品产量逐年提高。

    近日,走进位于河北省顺平县大悲乡北大悲村的“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顺农果品现代农业园区,漫山的苹果树行距、株距整齐划一,树间分布着和计算机控制室“遥相呼应”的天线、传感器,现代感、科技感十足。

    “这座果园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并且可复制。”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首席专家、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孙建设说,“在这片园子里,从病虫防控到土壤管理,从整形修剪到果实采收,都可以通过机械装备部分或全部实现,有效解决了传统果园管理费时费力、果品品质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目前,太行山仍有部分地方资源禀赋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如何有效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发展质量,是这些地方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孙建设代表说。

    而依托“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发展壮大起来的顺农果品现代农业园区,则为破题提供了成功示范。

    “果品产业要想做大做强,科研成果必须接地气,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效模式,才能产出高效益。”孙建设代表说。通过打造“政府引导、专家参与、企业发展、群众受益”新模式,目前,“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已经完成了向“保定太行山创新驿站”,再到“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的升级迭代,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现代职业农民培养的大学校、农业品牌培育的催化剂,平台效益日益显现。

    阜平香菇、涞源柴鸡蛋、望都辣椒、满城草莓……如今,农业创新驿站已涉及蔬菜、果品、杂粮、中药材、养殖、苗木、盆景等十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初步搭建起一个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网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孙建设代表说,“要让农业创新驿站成为乡村振兴‘加油站’,目前,我们已完成对保定市阜平县乡村产业的全域扫描,并精选34家涉农小微企业进行对接,接下来还将派出专家团队进驻,全力助推乡村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王倩在草莓大棚里工作。

    山东:小草莓“映红”农民致富路

    □《大众日报》记者 毛鑫鑫

    眼下,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青岛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内,一簇簇翠绿的植株间,缀满了红彤彤的草莓,不少游客拎着采摘篮穿行其间,体验着春日里的“莓”好时光。

    “立体草莓的采摘体验是每人每次70元,普通草莓采摘体验是每人每次50元,比起单纯在市场上卖,收益能翻倍。”参加全国两会的前几天,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岛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倩还在大棚里忙活着,她说,采摘的预订单已经排到了半个月以后,一直能持续到5月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只有产业兴旺了,大家伙儿的腰包才能鼓起来。”在王倩带领下,合作社土地面积从最初的50亩扩展到如今的1500多亩,社员也增加到了156户,社员的纯收入由每亩2~3万元增长到8万元左右,小草莓让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在发展草莓产业过程中,王倩深知科技的重要性。她带领合作社与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科院建立了合作基地,共同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王倩有着深入的思考。“要产出优质产品,从根源上要有一粒好种子。”她说,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自然资源、栽培习惯等,孕育出了不少优质的品种,要收集、保护好地方品种,充分利用这些种质资源、挖掘优质基因,开展新品种培育。

    为了破解草莓生产中采收断档的难题,王倩与行业专家合作,通过低温控制促进花芽分化的方法,研究开发了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栽培新技术。“采用传统种植方法,草莓要在12月底到次年1月初才能上市。现在,采用新技术种植的草莓10月份就开始上市。”王倩说,单这一项科研成果就能使每亩地至少增收2万元。

    在紧紧依靠科技提高草莓质量和效益的同时,王倩还充分挖掘合作社现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积极带领合作社探索走休闲农业的道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王倩说,合作社投资打造了以草莓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将果蔬采摘、儿童休闲、游乐设施、文创手作、自助餐饮、动物喂养、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多业态融入其中,2022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全年实现旅游营业收入达370万元。

    让一颗小草莓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王倩说,下一步,将以全新的观念、全新的行动,投入到现代农业、乡村产业的发展中去,继续做大做强田园综合体,做好“三产”融合发展的文章,带动更多的农民分享产业链条上的增值收益,大家携手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麻花产业打开麻花庄村村民致富路。

    河南:“土特产”加力振兴引擎

    □《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波

    3月3日,在开往北京的高铁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王桥镇麻花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永涛带着“土特产”——贡麻花。

    “我今年提的建议是如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张永涛所在的麻花庄村就是靠着这嘎嘣脆的小麻花,打造了一个产值超过千万元的乡村产业,带领全村群众走上致富路。

    麻花庄村炸麻花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很多村民都有炸麻花的手艺。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村的麻花生产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小打小闹,没有包装、没有品牌,各家各户相互比着压价,结果谁也没赚到钱,麻花庄村一度沦为贫困村。

    小作坊式的恶性竞争不能再持续了。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张永涛将村里的麻花厂和麻花作坊负责人召集在一起,苦口婆心,劝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展。

    2019年,麻花庄村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村里的8家麻花厂、5家麻花作坊整合起来,由村里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管控质量、统一对外销售。当年,麻花庄村就完成麻花销售收入1000万元,实现村集体收入50万元,直接带动300多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麻花庄村不仅要守正,还要创新。”张永涛说,村民们在坚持古法制作的同时,在麻花的尺寸、口味还有销售方式上努力寻求突破、不断创新,更加适应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扩大市场。如今,麻花庄村建立了专业的电商销售团队,进一步提高民权贡麻花的品牌知名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北京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张全收对此感触颇深。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搞好区域规划,分步重点实施,各地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搞一刀切。”张全收说,就拿拐子杨村来说,虽然是全国文明村,但是村集体产业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差距还很大,村集体的高效温棚种植、蘑菇种植和花木基地规模小,带动能力有限,需要进一步整合壮大和规范运营,产业壮大了,群众才有活干、有钱赚。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仅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还不够,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离不开就业。

    “我有个外号叫‘农民工司令’,20多年来,我探索的全顺人力资源劳务派遣模式,累计安排了230多万人次农民工就业,帮助10多万农民家庭摆脱贫困过上了富裕生活。”张全收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用工环境的改变,传统的劳务派遣方式与供求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很难满足当今社会用工需求,企业招工难,农民工找工作也难。

    张全收介绍,最近全顺公司投入数千万元,与互联网部门合作,建立了一个以深圳为中心辐射全国的网络招工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农民工更好地找到工作。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扫码欣赏“协奏曲”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