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北京采取视频连线方式,亲切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大家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向各行各业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心和温暖。总书记的深切关怀、深情厚望,温暖着每一位逐梦前行的中华儿女。大家纷纷表示一定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定信心、奋力拼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借此次两会召开之际,黑龙江、福建、新疆、河南、四川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媒体联合向总书记汇报工作。
黑龙江:牢记嘱托 为“健康龙江”护航
齐永祥和老伴儿一起观看电视节目。
王磊在护理患者。
夜幕下的中央大街人流如织。本报记者 刘项 苏强摄
□本报记者 霍营
二月二,龙抬头。虽然兔年春节已经过去,但是这个节日在很多人心中留下太多太深记忆。特别是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视频连线亲切交流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真挚深情的话语,给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送来节日的温暖,激发出拼搏奋进的力量。
嘱托犹在耳畔,关怀温暖在心。近日,记者再次回访了参与连线的基层干部群众,听听他们有哪些心里话要和总书记说;走进大街小巷,感受春天里勃勃的生机和浓浓的烟火气。
“请总书记放心,我现在身体很好!”
早春的阳光透过红彤彤的窗花洒进屋内。在大庆市大同区林源镇的家中, 84岁的齐永祥和老伴惬意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简单的两居室打扫得干净整洁,温馨舒适。眼前的齐永祥老人腰板笔直,精神矍铄,声音洪亮,然而就在一个多月前,他因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衰竭,被转运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救治。
2月20日,齐永祥出院整整一个月。 “这一个月,我恢复得很好,能吃能睡。没事遛遛弯,干点家务活,长胖了四五斤!” 回想起住院期间和习近平总书记连线的情景,老人仍难掩激动之情。
“总书记对我的康复情况十分关心,问我恢复得怎么样、能不能回家过年,像唠家常一样亲切!” 老人骄傲地说,他没辜负习总书记的期望,和家人欢欢喜喜过了一个团圆年。
在齐永祥老人家的电视机柜上,一张全家福照片格外醒目。“这是我大儿子,这是大儿媳……”今年春节,老人的四个子女都回来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年轻时,齐永祥在林源炼油厂工作,和老伴辛苦大半辈子,将四个孩子拉扯大。如今儿女们生活稳定,孙辈们学业有成。去年,他又添了一个重孙子,这让老人心中又多了一份牵挂。
“孩子八个多月了,挺想他的。”闲暇时,齐永祥会掏出手机,一遍遍翻看重孙子的照片和视频。
晚年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尽享天伦之乐,这让齐永祥感到十分幸福和满足。采访最后,齐永祥说想给总书记捎句话,“请总书记放心,不用惦念!我现在身体很好。”
“为了患者的健康,再辛苦都值得!”
“视频连线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重症救治情况,并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时隔一个多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总护士长王磊仍记忆犹新。
去年12月,新冠疫情来势凶猛。重症医学科作为救治危重患者的“主战场”,在患者急剧增加、医护人员减员的关键时刻,王磊和同事们克服各种困难,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竭力挽救每一名重患。
目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工作回归常态,但重症医学科的任务仍然繁重。王磊说:“作为医护人员,救死扶伤是职责所在。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会不负使命,坚决守好重症患者的生命防线。”
“要加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和关心关爱,确保他们身体健康。”在连线现场听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的话语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王文波的眼眶湿润了。这份关怀,他牢记在心,并转化成治病救人的实际行动。
2月21日9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手术室内,王文波全神贯注地做一台高难度的关节置换手术。而这一天,还有13台手术等待着他和团队。
春节过后,患者骤增,每天十几台手术,忙到晚上九十点钟下班,已成为王文波工作的日常。虽然顶着黑眼圈,但他的眼神坚定,“为了患者的健康,再辛苦都值得!”
“总书记始终牵挂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关心患者的恢复情况,让我们非常感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于凯江说,全体医护人员把总书记的关心慰问转化成了前进的动力。为了应对春节过后的这波就诊高峰,大家正干劲十足,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今年,医院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健康龙江行动’提档升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跃动的身姿 幸福的笑容
春风十里,不及校园有你。2月20日,我省中小学迎来开学第一天。带着希望和憧憬,师生们迎来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新学期。
别出心裁的开学活动、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全面细致的安全保障……静谧了许久的校园,又跃动起来。
在哈尔滨市群力实验第三小学校门口,米老鼠和红红兔盛装亮相,迎接孩子们回归。教室被装扮得焕然一新,每个班级都精心布置了兔年喜庆挂饰,祝愿孩子们新学期“兔”飞猛进。
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一声声亲切的呼唤,让同学们的心情格外兴奋和激动。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八年级的孙钲航对新学期充满期待:“春天已至,趁时光正好,我要珍惜当下,加倍努力学习。”
夜幕降临,哈尔滨中央大街灯火通明、人流如织市民陈旭和家人来到中央大街,在这条百年老街上猜灯谜、吃汤圆、赏花灯、看舞狮,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感受久违的热闹和浓浓的烟火气。
陈旭笑着说:“现在去商场、药店、医院等公共场所都不用扫码查核酸了,逛街吃饭的乐趣又回来了,大家的工作生活也都回归常态,这份重新升腾的烟火气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全国人大代表、省卫健委党组书记魏新刚说,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提升监测预警体系灵敏性和准确性,持续强化医疗救治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构筑免疫屏障,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向好态势,最大程度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福建:办好养老实事 造福“夕阳红”
在福利院养老的刘小兰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春》。
工作人员把行动不便的老人抱上轮椅。《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摄
□《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福州市社会福利院的老年朋友时,注意到了福州连线现场的“有福之州 幸福老人”几个字。他强调,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一定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连线虽然过去一个多月,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话语和殷殷嘱托,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时刻指导着我们造福老年人的工作。”2月19日,福州市社会福利院院长甘蔚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福利院正在开展综合环境改造提升,对院区环境、照护能力、智慧养老等全面升级,争取办好每一件惠老实事,让老人们生活更方便、更幸福。
2月19日是农历正月二十九,福州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拗九节”——与重阳节并称为福州两大“孝顺节”。这一天,从早晨开始,福州市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就热火朝天地忙开了,洗糯米、剥花生、削荸荠……他们要按照习俗,为老人们准备香甜可口的拗九粥。
接近中午时分,老年公寓粥香四溢,屋里屋外处处响起了老人们的欢声笑语。“每年‘拗九节’,福利院都会为我们准备拗九粥、太平面,组织大家做手工、玩游戏,让老人们心中又甜又暖。”当时参加了和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的高鹤鸣老人介绍,自己今年82岁,在福州市社会福利院生活了11年。“这里环境好、伙食好、服务好,我很享受现在的生活。”高鹤鸣说。
一碗热气腾腾的拗九粥,让福州市社会福利院的老人们“暖胃又暖心”,为他们端来了稳稳的幸福。在福州,这份幸福洋溢在每一位老年人的心头。自2005年起,福州市文明委以孝老爱亲为主题,连续19年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拗九节”系列活动,用一碗碗甜蜜的“福”粥,传递敬老爱老孝老的浓浓温情。
在福州养老,“拗九节”之外的每一天,都有幸福感。2月21日,福州市台江区苍霞新城社区民生综合服务中心开业。该中心设置长者食堂、照料中心和医疗康复中心等多个功能区,其中长者食堂有餐位96个,照料中心有床位20张,医疗康复中心设置问诊室、康复室、药房等,社区里的老人们连连点赞。“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形成‘医+养+食+学’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精品养老服务内涵。”苍霞新城社区党委书记王露露介绍。
目前,福州市已建成长者食堂近500家,提供就餐位1.9万个,并创新打造“食堂+学堂”服务模式,满足老年群体文化娱乐需求。全市养老床位达5.2万张,城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此外,建成老年人活动中心近4000个,各类球场近800片,打造老年人的“快乐运动场”。
近日,福州市委深改委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打响“有福之州 幸福老人”品牌行动方案》。据悉,福州市将把老龄工作放到全市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和研究,全方位推进新时代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以更大力度打响“有福之州 幸福老人”品牌。
放眼福建全省,造福老年人的一件件实事、好事,接连办好、办成,不断彰显“幸福成效”。2022年,福建省新增养老床位1.6万张,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2万户,新增114所五星级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86个……福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加速提质,养老政策进步指数保持全国前列。
据统计,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679万,占户籍人口的17%,预计至2025年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为了充分造福“夕阳红”,2023年,福建将加快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城市“社区+物业+养老”、农村“党建+养老”等模式,推动构建“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打造“福见康养”品牌,让老年朋友都能享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新疆: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
富满油田年产500万吨产能建设工程开工。谭辉摄
西气东输第一站。塔里木油田公司供图
□石榴云 《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
“不仅要精准地供好气,还要高质量供好气。”3月2日,塔里木油田公司轮南油气储运中心西气东输第一站计量工程师田美霞,早早来到岗位,穿梭于管道丛林,现场比对超声波流量计数据,检测天然气水凝点、组分等。
输气管道里传来轰隆隆的气流声,从第一站开始一路奔腾向东,输送到全国120个大中型城市,惠及近4亿人口。“天然气保供关系着千家万户温暖,现在冬供还没结束,一点也马虎不得。”田美霞说。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慰问塔里木油田公司轮南油气储运中心西气东输第一站克拉集气区员工,叮嘱他们站好岗、供好气,保障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一个多月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温暖在心。“有总书记的关怀,我们每天工作都特别有干劲。”田美霞表示。
视频连线时,习近平总书记用“挑战生命禁区”“任劳任怨”“功不可没”来肯定大家的坚守和奉献。“总书记的肯定,让我们备受鼓舞,觉得自己干的这份事业特别有意义,人生也特别有价值。”轮南油气储运中心党总支书记常桂川说。
眼下,中心已开始为下一个冬供保供期(2023年11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做准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国用气量逐年攀升。特别是今年,新疆各地州市都在拼经济,将要上马很多天然气化工项目。新增天然气气源从哪里来?管网输送能力是否匹配?辅助阀门设施是否到位?这些都要提前谋划。”常桂川说。
不只是轮南油气储运中心,今年整个塔里木油田公司工作计划都在往前提。公司编制了《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干部员工行动方案》,并围绕这一方案开展“学精神、见行动、站排头、当先锋”活动。全体干部员工元气满满,精气神十足。
截至2月18日,今年塔里木油田公司仅用时49天油气产量当量就突破500万吨,刷新用时最短纪录。
当前,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井架林立,钻机轰鸣;博孜-大北超深气区100亿立方米产能建设工程如火如荼;富满油田年产500万吨产能建设工程于2月10日启动,掀起“誓把沙海变油海”的上产热潮。
直面世界级勘探开发难题,今年塔里木油田公司全力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已推动5口重点探井在地下超深层获得勘探发现。“目前,油气日均产量保持在2.2万吨、1亿立方米以上高位运行,构建出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良性开发秩序。”塔里木油田公司资源勘查部主任李勇说。
新疆油田是中石油驻疆企业组长单位。全国人大代表,新疆油田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杨立强表示,“十四五”期间后三年,中石油将继续加大在疆投入,集中力量加快推动塔里木富满、博孜-大北、库车山前、准噶尔南缘等重点区块勘探开发,持续推动致密油、页岩油示范区建设与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期工作,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
河南:“最美铁路人”以坚守助力“流动中国”
张华为旅客提供帮助。
春运期间,郑州客运段高铁一队开展“温暖回家路”联欢活动。《河南日报》资料片
□《河南日报》记者 郭北晨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看望慰问郑州东站干部职工时指出,春运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并嘱咐大家,要精心组织调度,严守安全底线,确保广大旅客安全出行。
亲切关怀,殷殷嘱托,激荡起铁路干部职工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作为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枢纽,今年春运以来,郑州东站客流量持续保持高位运行,累计发送旅客431.4万人次,最高单日发送旅客15.1万人次。
春运圆满结束,郑州东站依然熙熙攘攘。穿梭不停的列车,不仅意味着“烟火气”的回归,也是各行各业加快恢复、欣欣向荣的缩影。
“虽时隔多日,总书记的亲切面容、温暖话语,仍然深深鼓舞激励着我。”3月2日,张华从早晨7点多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张华是郑州东站客运车间值班员,为困难旅客提供帮助是主要工作,她所在的综合服务台就位于候车大厅核心位置。
“帮我看看这趟车什么时候检票?在哪个检票口?”类似的问题,张华一上午回答了上百次,连口水都没顾上喝。虽然有口罩遮挡,但她弯如月牙般的眼睛,温暖耐心的回答,总能让旅客满意。
临近中午,车站客流明显增多。一位年轻妈妈独自带着两个孩子从服务台前经过,走得很慢,引起了张华的注意。探头望去,一个小男孩正推着和自己差不多高的行李箱,歪歪扭扭地在人群中前行,年轻妈妈背着包裹,怀里还有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
“请问您要坐哪趟车?”张华一路小跑撵上前询问。得知年轻妈妈要带孩子去北京与丈夫团聚,张华连忙接过行李箱,带领她们来到爱心休息区,临走还不忘嘱咐工作人员多多关照。
看着张华跑前跑后,年轻妈妈连连表示感谢,张华笑着说:“别客气,咱都是当妈的人,出门在外不容易,有需要随时找我们。”
对张华来说,这只是她11年工作的日常。兔年春运画上了“句号”,总书记的看望慰问却在她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当时,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车站工作情况。”张华说,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今后将以更大的热情守护旅客的出行之路。
与张华一样,今年也是郑州客运段高铁一队列车长张丽芳服务春运的第11个年头。总书记视频连线时,张丽芳站在队伍第一排,能够在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她倍感振奋。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对旅客出行的惦念,对铁路干部职工的鼓励,以及对全国人民的美好祝福,既温暖人心又催人奋进。”张丽芳说。
春运期间,张丽芳每趟乘务都要在列车上工作十多个小时,检查行车设备、维护车厢秩序、帮助困难旅客……一天下来,3万多的行走步数,总能在微信运动中名列前茅。
如今,她依然日复一日奔忙在万里铁道线上,虽然自己在家的时间很短,但张丽芳总是说:“能看到每一位旅客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回家,就是我最开心的事儿。”
正如一句话所言,“不是不想家,是想为大家”。
为期40天的春运,全国铁路运输呈现客货两旺态势。从严格各项出行政策,到加强运力调度保障;从提升路网服务水平,到落实落细安全措施……许许多多“最美铁路人”的坚守与奉献,为人民群众平安便捷出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让流动的中国充满更多生机活力。
四川:村里年轻人回来了 特色产业在升级
羌寨里喜气洋洋。
村民在羌寨门口迎接客人。郭超英摄
□蒋炜 付江 郭超英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3月2日,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
村口的尔玛人家民宿刚刚改造升级正式营业。穿过挂着羌红的大门,在主人陈艳的引领下,川观新闻记者来到厨房,明亮整洁的房间,最引人注意的是三口老式灶,上面分别放着大锅,旁边则是崭新的现代集成灶。“大灶是我用习惯的,而新的集成灶是给我儿子准备的,他将是民宿的新任大厨。”摸着闪闪发亮的集成灶,陈艳笑着说。
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是视频连线的点位之一。
受到鼓舞,陈艳家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在外开挖掘机的大儿子、在外当厨师的二儿子都决定回到家乡。为此,陈艳家在对民宿改造的同时,专门针对二儿子的习惯,对厨房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他今天还在外地学习,准备回来创设几种特色菜式。”陈艳说。
不只是陈家的孩子回来了。在春节期间,许多回到石椅村的年轻人都萌生了类似的想法。在内江师范学院读书的陈圆圆就定下目标: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规划设计新的农旅项目。
在村支书陈爱军眼里,如今的石椅村发展热情高涨,每天都有新变化,“县镇村三级联手设计的石椅村发展规划图马上就要发布了,大家正按照未来规划撸起袖子加油干。”
新劲头 农家乐升级为民宿
一个多月过去了,回忆起视频连线时的场景,当时站在石椅村群众第一排的陈艳仍难掩兴奋:“给了我们特别大的鼓舞,大家更有信心、更敢投入了。”为此,他们家贷款200万元将农家乐升级为民宿,这也成为村里的“风向标”——更多村民在跃跃欲试。
因为地处山区,过去的石椅村曾经发展滞后,但通过修路、种果树、搞农家乐,石椅村成为北川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特别是当地原汁原味的羌族文化民俗,令许多游客成为“回头客”。
唯一的顾虑是担心发展后劲——返乡的年轻人不多。 陈艳家经营着全村第一家农家乐,这么多年一直是她在掌勺,用的是传统的柴火灶、做的是当地家常菜。
如今,受到鼓舞,陈艳的两个儿子都决定返乡发展。大儿子邵川负责经营茶室,正在学习各种茶艺知识,准备将当地特色的苔子茶发扬光大;二儿子邵逸涛对新厨房烹饪设备、餐具、上菜环节进行了重新调整,最近又在外地考察学习,未来将创新菜肴。
另外,针对民宿的发展,陈艳家拿出近8万元钱聘请专业人士进行了规划设计和风格打造。改造后的民宿既有当地特色的羌族文化特征,又增添了现代元素,更加舒适。
其他的农家乐也在加快升级脚步,升级硬件、改造民宿,还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外出学习,看民宿旅游服务细节、学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加快自我转型步伐。 “我们一定牢记嘱托,带领村民加快对现有民宿进行改造提升,努力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更红火。”陈爱军说,“我们要加快实现五年后村里人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的目标。”
新势头 当地特色产业谋突破
升级改造的不只是旅游接待设施。
3月2日,沿着弯曲的山路前行,距离石椅村还有一段距离,就能听到叮叮咚咚的敲击声、嘈杂的机器轰鸣声。
春节假期刚刚结束,这里的道路就开始进行改造提升。“改造提升工程主要是加宽道路、加大弯道角度,同时黑化道路、加装护栏。”北川羌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路窄、坡陡、弯急,以前,很多游客开车到石椅村感觉不太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旅游的发展。”曲山镇相关负责人说,为改善石椅村及周边道路交通条件,助力乡村振兴,省市有关部门积极行动,按下了道路提升改造的“快进键”。
村民陈全秀对这条路的建设很期待。“早点把路修好,进出就安全和方便了,家里的水果、茶叶也就更方便销售了。”陈全秀种植了5亩李子和枇杷,年收入达三四万元。
路好了,游客多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也更有销路。
往年,陈艳家在春节前会准备十头猪的腊肉,今年早早就销售一空,后来又在周边紧急购买了一些腊肉才满足了春节游客的需求。
从供给侧入手,2022年绵阳市实施“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的农业“三品”工程,从北川腊肉这张特产牌入手,北川羌族自治县还推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羌食荟”。借助“绵品出川”等平台,北川腊肉一路走进福建厦门、广东东莞、江苏苏州等地,销路逐渐拓开。此外,北川羌族自治县还在北京、成都、广州、福建、上海等地设立销售办事处,进一步助力农特产品“常驻”大都市市场。2022年,北川腊肉等特色腌腊制品销售额超过15亿元。
2022年,石椅村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相信今年肯定会有更多游客到来,北川腊肉等伴手礼也要与时俱进,从生产工艺、包装品牌等入手,更加规范,决不能坏了口碑。”陈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