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二十大时光|绥化市杨树村:新农人大粮堆里话丰年

    丁会利开着收割机收完最后一片地。蒋宝栋摄

    □本报记者 董新英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丰收是最好的喜讯。“今年1350亩的水稻全部收获完毕。今年收成好于往年,这粮堆一看就比往年大。”10月18日,在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杨树村,52岁的丁会利开着收割机收完最后一片地,随后将一车稻粒卸在不远处的大粮堆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丁会利从17岁开始种地,成立的北林区双河镇稻香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现代化的农机具为基础,为土地规模经营打下基础。2008年种植水稻面积超过1000亩,今年种植水稻1350亩。选良种,不断更新改进浸种方式,机械化插秧,无人机田间管理,机械化收割……丁会利在水稻田里讲述着“一粒稻”的生长过程。庄稼地里的“老把式”紧跟现代化农业的脚步,成为资深“新农人”。

    丁会利说,让中国饭碗盛满更多中国粮,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有信心。他所在的双河镇是绥化市北林区河夹信子水田种植核心区,好水、好土、好种,种出好米信心足。

    “我父亲是村里最早的拖拉机手,现在86岁了,听说我这上了新机器,还到田间地头来看看。”丁会利告诉记者,在他很小的时候,和父亲去乡里的农技站,记得当时墙上有句话:“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些年,科技化、机械化、数字化持续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在水稻田里,丁会利熟练地驾驶着收割机。“农业要做大,实现规模经营是关键,地块大了,大机械才有用武之地。”丁会利说,从10月初开始收获,粮堆不断丰盈,还没来得及测产。今年种植的品种以绥粳18为主,目前看已经实现了连丰。”10月初,丁会利选了先收的100亩地测产,一公顷产量达到17000斤。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