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神奇黑土地》之青春一重

    一场大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味道。清早,随着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厂区广播响起,巴钧涛骑着自行车准时来到单位。虽然汽车早已走进千家万户,但在这里还有一群人保留了骑车上班的传统。与这个传统一同保留下来的是一重对创新的上下求索。

    一重集团的生产车间

    在这个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穿风越雨而来的老厂里,创新在每一代人身上上演。

    肩负使命而来

    再过几天就是巴钧涛来齐齐哈尔任职满一年的日子了。2009年巴钧涛到中国一重天津重型装备工程研究有限公司工作,从事冶金工艺的研究。生长于甘肃兰州,先后在贵州、重庆求学,又到天津工作,丰富的人生履历已然证明巴钧涛是个敢闯敢拼的人。

    热加工是一重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冶金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2021年,巴钧涛肩负着这一重任从天津研发中心来到齐齐哈尔,任铸锻钢事业部技术副总监、炼钢厂副厂长。

    巴钧涛

    巴钧涛到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广技术落地。“早在天津研发中心的时候,我们就做了一个新型保温冒口技术开发及应用,但一直没有很好落地和应用,所以来这边之后,希望能迅速开展工作。”他说,钢锭是由冒口、锭身和水口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冒口是用来保温的,但在对标国际先进工艺中发现国外冒口占比普遍较小。那么如何将现有冒口占比降下来,使钢锭结构更合理,保温效果更好?巴钧涛和团队通过计算机数字模拟、查阅资料,并进行焊接冒口现场试用。

    一重集团铸锻钢事业部内钢花四溅

    “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新技术应用使得实心锻件冒口比例下降了2%。重量的下降意味着原材料成本的下降,一年可节约500万元左右。”巴钧涛说,该技术在今年已经推广应用到200多只钢锭的生产中了,钢锭型号也在不断突破中,从100吨以下推广到200吨以下,目前已经推广到300吨以下了。

    一重集团的生产车间内,红彤彤的钢件出炉

    带动全员创新

    谈起技术的巴钧涛总是滔滔不绝,这一点也影响着他的团队。

    刘承尧,是炼钢厂技术质量办的技术员。见面时他刚从炼钢现场回来。身为湖北人,他怀着对北国风光的向往来到黑龙江读大学,并留在了这片黑土地上。“当我第一次走进炼钢车间,看见火红的钢渣从钢水包中倾倒而出,一种敬畏和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刘承尧说,目前炼钢厂正在攻克“大型单包真空钢锭短流程、无氧化保护浇注技术”,传统浇注钢锭需要将钢水经过精炼包-中间包-钢锭炉三个环节,但该技术可将中间包环节去掉,意味着减少了一个污染环节,对质量提升、效率提升起很大作用,也实现了成本下降。

    一重集团铸锻钢事业部内钢花四溅

    在采访中,刘承尧不停地通过电话和现场同事确认出钢温度,“这靠的是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驻扎现场是我们工作的基本要求,这样才方便随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刘承尧说,现在大家工作的热情都很高,正在研究的“大型单包真空钢锭短流程、无氧化保护浇注技术”是铸锻钢事业部首次立项公司级科研项目,大家干劲十足。

    巴钧涛的到来,激发了事业部创新的意识和热情。“通过制定改革方案,让大家劳有所得,自然就愿意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巴钧涛说,他们还成立了三个项目组,让技术科的大学生真正参与到技术创新中去。过去可能没人愿意创新,但现在有了激励政策,大家也就愿意动脑筋、搞创新了,质量提升也很明显。

    一重集团的风电制造厂内,工人正在装备风力发电机

    激活一池春水

    2021年铸锻钢事业部共申报基层创新项目12项,正在申请专利4项,2022年截至目前制造厂创新项目已申报14项。今年1-5月份,实现降本1621万元,废品损失降低500万元。

    这组数据足以证明,创新的一池春水已经激活。“我们所做的主要是通过创新性技术打破传统工艺流程,在操作执行层面严格按照工艺方案去做,从而更好地把工艺固化下来。从前期模拟设计开始,一直到最后投入使用,全程跟踪问效下来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巴钧涛说。

    何为一重?为何一重?正是千千万万个巴钧涛、刘承尧,坚持把创新成果写在炽热的钢锭上、写在轰鸣的车间里、写在领先世界的拳头产品中,才成就了而今的大国重器。

    穿梭于一重的各个制造厂,随处可见“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牢记嘱托,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标语,全体一重人正瞄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目标不懈努力。

    一重集团生产车间

    近日,中国一重党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对新阶段人才工作做出全新部署。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管理副总监陈世琢说,近年来,广大科技、技能人才立足岗位,锐意进取、勇攀高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大显身手、闯关夺隘,彰显了“中国制造业第一重地”的使命担当和厚重历史底蕴。未来要在“引得进”“用得活”“育得好”“留得下”上下功夫,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

    • 记者:孙铭阳;摄影:郭俊峰 荆天旭;视频:郭俊峰 荆天旭 全思明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