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科技健康
    专注科技创新 打造“中国奶仓”

        技术人员正在进行DHI样品检测。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赵丹丹 姜 明 王一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这次我们与八一农垦大学的合作项目,包括寒区奶牛精准营养与生物安全控制关键技术攻关、犊牛食品加工、联合申报国家级奶牛科技小院等12项内容……”近日,与八一农垦大学合作洽谈成功后,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分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广润高兴地说。

    素有“中国奶仓”之称的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分公司,历经60年奶牛养殖发展,面对今天奶价低迷、成本上涨的“寒冬”,他们乘上科技创新发展的羽翼,主动结合“四个农业”建设,紧跟北大荒集团战略,积极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奶牛养殖业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化道路,实现了奶牛存栏数量与奶牛质量的“双突破”。

    智慧养殖 提高牛奶产量

    “以前散户养牛,放牛、饲喂、挤奶全靠人工,稍一疏忽,奶量就上不去,奶的品质还差,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能够坚持养下去的很少。”回忆起当年散户养牛的经历,作为全省第一个实行散栏式饲养的规模化牧场——千牧养殖厂负责人胡玉峰,至今仍历历在目。

    2011年底,千牧养殖厂使用世界先进的智能管理系统,管理、挤奶量控制、牛健康状况监测等数据,都能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完成。有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加持,奶牛平均单产从7.5吨提升到了10.27吨。在此基础上,通过集成国内外先进养殖技术,奶牛单产达到了12.06吨,成为北大荒首个突破单产12吨的牧场。2022年,被北大荒集团农业发展部授予“2021年规模奶牛场单产12吨提升行动高产牧场”称号。

    有了“千牧模式”经验,牡丹江分公司其他17家规模牧场纷纷踏上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列车,形成了以千牧养殖厂为核心,将军、隆盛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重点,以点带面的智能化牧场建设矩阵。

    在双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周永平指着精准饲喂系统控制端详细地介绍:“为了实现精细化管理,挤奶厅、饲喂、疫病诊断等各环节,我们全面应用了智能设备。饲喂车取料称量都是通过电脑系统完成,减少了配方使用过程中的误差,避免浪费,每年仅此一项就能省近10万元。”今年,双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购置了推料机器人,更是大幅提升了工作效能,1个机器人能代替3名工人,不仅保证了奶牛的采食量,而且噪声小,减少了奶牛的应激反应,还能最大程度减少影响产奶量波动的干扰因素。

    2022年以来,分公司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1837万元项目及配套资金,进行智慧牧场建设。目前,分公司精准饲喂系统、发情检测系统等智能化设施设备普及率达96%以上。

    胚胎技术 提升牛群质量

    为在奶牛单产提升上有新突破,牡丹江分公司瞄准了解决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的“卡脖子”问题。

    牡丹江分公司将DHI科学检测,视为奶牛产奶性能的“晴雨表”。“DHI测定是反映奶牛生产性能的,能够更精准地量化数据信息,指导实际生产,为饲养、繁育、诊疗方面的问题,提供科学化解决方案。”实验室负责人白东伟介绍。

    成立于2013年的牡丹江分公司兽医实验室,不仅肩负着动物疫病病原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免疫抗体效果监测等重要职责,2020年开始,又瞄准了核心奶牛种源自主培育和奶牛良种快速扩繁技术这块行业短板,投资450万元,建成体外胚胎工程实验室,并购入相应仪器设备,购买400枚国际顶级奶牛胚胎,联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中心开展寒区荷斯坦奶牛体外胚胎移植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项目。

    如今,分公司在体内胚胎技术应用方面有了新突破。“我们已经全面掌握了奶牛体内胚胎生产与移植技术,累计生产优质胚胎150枚,实现了优质种牛胚胎的自我繁育。目前,受体牛陆续开始产犊。”庆丰农场隆盛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柯卫权骄傲地说。今年,合作社选送的犊牛在全国首届“金种子”犊牛评选中荣获“最健康犊牛”季军。

    经过大胆尝试和探索,分公司将改良牛群的时间从5年缩短至1年,年产胚胎近2000枚。分公司农业发展部管理人员姜明算了笔账:“咱们自己生产胚胎,一枚成本不到2000元。进口胚胎一枚的售价一般在5000元以上,仅此一项就可以节约资金600万元。”这一举措,实现了东北地区体外胚胎商业化生产零的突破,促进高产奶牛群快速扩繁,显著提升了牡丹江分公司奶牛养殖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使分公司养殖奶牛的整体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产学融合 攒足创新后劲

    作为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企业,牡丹江分公司曾一度面临牧场技术人员年龄整体偏大,老、中、新接续断档和技术水平提升慢、产业链条短等难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公司将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取得了明显成效。

    分公司先后与八一农垦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省农垦科学院深入合作,建立长效联结机制,构建多元合作体系,建立课题共研、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的“四共融合”新格局。

    分公司与院所高校的合作日趋加深。他们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服务体系,与高校共建的牡丹江垦区奶牛产业创新研究院、牡丹江垦区绿色农业产业创新研究院、奶牛绿色高效养殖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陆续成立,分公司还成为全国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科研协同攻关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同时,分公司每年以“请进来”的方式,邀请院校专家对养殖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建立长期合作规划。“通过搭建学习平台和专家深入指导,我们牧场犊牛呼吸道发病率降低了8.56%,犊牛成活率提高了3.25%,全群奶牛发病率降低了11.46%,奶牛死淘率降低了9.72%,奶牛平均单产一直在稳步提升。”作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八五五农场金澳牧场负责人邵广说。

    强大的科技支撑,使成果落地“生花”。各规模牧场单产奶量整体提升2%,年产鲜奶总量突破17万吨。围绕奶牛产业而生的乳品加工企业连续两年营业额突破亿元大关。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