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加把劲,一定要在入冬下雪前,高质量完成野外地质调查任务。”10月1日一大早,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桦南区调项目负责人郭宏宇,就带领团队前往距离驻地40公里外的林区开展调查工作。
清晨,伴着冉冉升起的太阳,项目组成员背上行囊,整装待发。今天,郭宏宇要带领队员们在工作区内翻越4座山,记录途经13公里的岩石、构造、矿化等地质信息。
郭宏宇和队员在调查途中就餐休息
地质调查工作就是深入大山记录地质数据、了解构造变迁、探寻宝藏资源,但在东北大部分地区,5月到10月是地质工作的黄金期。从出发到收队,6个月里队员们持续进行野外作业,直到项目完成才能回到哈尔滨,与家人团聚。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意味着长时间的分别。
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小组在野外作业
“算上今年,我在野外工作十多年了。现在国家建设得好了,地质保障也同样迈入现代化,不会在深山住帐篷,手机也有信号,有时间就和家人打打视频电话,地质人都习惯了聚少离多的日子。”郭宏宇早已习惯了在冰雪融化时扎进大山里的生活,每晚收工后,还要伴着月光整理数据资料,记录工作日志。
整理加工黑土地土壤样品
像桦南区调项目一样,“十一”期间,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还有4支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队伍的60余名队员,奔走在龙江广袤富饶的黑土地上,在尚志、阿城、北安、肇东、兰西、明水、青冈、嫩江等8个县市(区)开展东北典型黑土区重点保护县(市、区)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任务,为工作区基础地质研究、公益性地质服务及黑土地保护利用大量搜集基础资料。
调查队员整理入库数据资料
在稻田里,调查队员正在用“洛阳铲”探取地面以下0-2米的地表基质情况,为详细掌握黑土层厚度、土壤质地采集样品。三人调查小组,按照设计好的调查路线一边施工、取样,同时整理样品、记录工作日志。外业调查工作结束后,调查队员及时整理调查数据、入库调查资料、做好总结存档,为后期深入研究和成果集成奠定坚实基础。
“深入野外一线调查,是每名地质人的使命。”不论野外作业有多苦,每个地调人都欣然面对。他们为支撑服务区域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新时代地质人的青春力量。
通讯员:姜平;记者:杨桂华;摄影:耿成宝 杨桂华;视频:杨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