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 本报见习记者 梁金池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佳木斯大学团委着力培育青春助农“生力军”,大学生在桦川县当起了“新农人”,把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作为“第一课堂”,以志愿服务赋能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人才振兴,增添了乡村活力。
直播带货。
电商直播 助农增收
“4天里我们运用两个账号共开展12场直播,直播场均点赞量达2万人次,浏览人数3000多,卖出近千斤‘星火大米’,成交额近万元。”佳木斯大学“青春助农,振兴乡村”团队在桦川县开展电商直播助农,拓宽“星火大米”销售渠道,为当地农户增加了收入。
生物与农业学院“新农人”团队将课堂所学、实验室所研与农业增产增收结合,走访调研桦川县苏家店镇18个村屯,以庭院资源为依托,通过发放技术资料、集中培训和田间指导,帮助农户掌握庭院种植软枣猕猴桃的栽培技术,将农家庭院“方寸地”建成“增收园”。目前“新农人”团队80余名学生投身线上线下志愿活动150余次,覆盖佳木斯及周边市、县等37个村屯,成功带动种植户81户,累计增加农户收益近100余万元。
彩绘文化墙。
科普宣传 志愿服务
“这些美化后的垃圾桶太好看了!”美术学院团队彩绘过的垃圾桶让村民们大开眼界。师生们通过开展垃圾分类科普宣讲、情景互动,以及现场教村民变废为宝、美化垃圾桶等活动,让垃圾分类的意识与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村民生活。该团队还积极探索线上“垃圾银行”小程序,以“互联网+环保”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强国有我,‘核’你一起”团队前往社区街道、田间地头开展宣讲,通过介绍身边存在的污染气体以及排放源,科普清洁能源种类,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理念深入村民心中。
“走进田间地头,躬耕锄草,虽然晒黑了,却在汗水中沐浴了泥土的芬芳,收获了劳动的快乐,更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团队成员安悦说道。
在伊春市南岔镇艾林村,“乡村振兴”团队成员们撸起袖子、弯下身子,在一锹一铲中体验农耕民情,为乡村振兴贡献一己之力。
垃圾桶美化。
彩绘创作 扮靓乡村
“非常感谢佳木斯大学的学生们来到我们苏家店村创作墙绘作品,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苏家店村党支部书记葛君龙说。
美术学院的“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团队结合实践地需求和特色,历时25天,创作完成57幅大型彩绘壁画,作品篇幅达500余平方米,内容涵盖党建党史、清廉农村、乡村振兴等主题内容,内涵丰富、生动形象的彩绘文化墙为村容村貌、乡村文化增色不少。
音乐学院的“文艺惠民”团队和“文艺进乡村”团队把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3年时间,走遍佳木斯周边10余个县区及乡镇,把用心用情编排的配乐诗朗诵《蝴蝶飞》、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萨克斯五重奏《走进新时代》等文艺作品送到田间地头、农家院里。
田间锄草。
社会实践 强农兴农
佳木斯大学团委积极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传承赫哲族非遗文化、创编“助老康健广播体操”、支教帮扶乡村留守儿童等实践活动,还利用“返家乡”“扬帆计划”等实践载体组织大学生开展返乡服务和实习,挖掘提供实践岗位300余个,引领广大青年热爱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
“到农村支教,是我与乡村的一场‘双向奔赴’,我在乡村奉献青春,乡村让我成长自信。”首届研支团团长郭然森说。
田间地头、村屯农家,广大青年学子勇担强农兴农使命,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奋力奔跑,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华章!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