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一棚春色半棚花

    □本报记者 刘晓云

    从牡丹江市区向东北方向驱车约15公里,就来到阳明区北甸村。在村边挨着鹤大高速的一片坡地上,远远就能望见地平线上有一片“墨”。走近,那“墨”变成了好大一片深灰色的温室大棚。

    这里就是“北国花都”寒地花卉基地,也是目前我省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还是全省首个在冬季成功培育成活百合花卉的基地。

    拉开一栋温室厚厚的保温门,热气裹挟着花香扑面而来。基地负责人黄巨君正在指导几名村民把可以销售的百合花剪下来,包装后发往市区鲜花店销售。

    乍暖还寒的季节,大棚外的田地没有农作物绿色的装点,一片空旷。大棚内却是一棚春色半棚花,一排排百合含苞待放,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芬芳。

    “这一棚百合大概是一万株,除去成本能赚五六万。今年行情好,赚个七八万没问题。”黄巨君介绍,今年春节期间,他种的百合花和玫瑰花供不应求。

    黄巨君是宁安人,曾在昆明花卉大市场打过工,回来后和家人潜心研究花卉种植技术,如今已是牡丹江地区闻名的种花能手。

    为什么到阳明区来种花?“这里设施好,四季能种。还有就是交通便利,离市区更近。”黄巨君说。

    说到这个温室大棚可不简单。黄巨君指着大棚墙体一侧一大片黑色的方形管说,里面的水白天吸热、晚上放热,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能保证室内20℃,赶上光照不足的时候用电加热即可。大棚采用双层薄膜,更好聚暖保温。

    雪大了会不会把大棚压坏?黄巨君指了指门口的手机智能控制器:“只要拧一下清雪按钮,棚顶就会抖动把积雪震下来。”

    大棚实现了全智能一体化控制。大棚里的温度高了,系统会自动启动喷淋设备实施降温;太阳光太强了,系统则及时启动遮阳设备;鲜花需要浇水,需要补充营养液了,也都是系统根据具体情况自动完成。

    智能温室大棚加上黄巨君的技术和资金,北甸村寒地花卉基地采取“承包+合作”的经营模式,保障规模化、产业化的同时,在全省首创鲜切花冬季生产,实现了四季供应。

    现在手机种花黄巨君用得越来越熟练了。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各棚室参数。“土壤湿度低了。”看到5号大棚的测报系统弹出警告,他立即启动自动水肥灌溉系统。“没想到数字化让种地也成为一件很‘酷’的事儿。”黄巨君边点着手机边说。

    鲜花竞相绽放,高兴的还有村党支部书记王超。“去年花卉基地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25万元,村民的务工收入也很可观。”王超算了一笔账,目前基地智能化温室大棚一期建了12个,还有21个冷棚,年产花卉300余万株,产值可达500余万元。

    北甸村以“花卉+”为重点延链强链补链拓链,激活“美丽经济”。花卉基地总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包括4万平方米室外花海,花卉品种30余种。2021年建成后,因其花卉种植面积广阔、花卉种类繁多,引来众多游客,形成了“农业+文旅+商贸”休闲旅游经济新业态。

    如今,高产的数字温室大棚成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香饽饽”。“以项目带动增收,可以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缺后劲’问题。”王超说:“村里看到效益好,二期又建了21个温室大棚。现在大棚全部建成,4月份就可投入使用。今年村集体收入翻番没问题。”

    寒地花卉基地不仅强了村,也富了百姓。王丽艳是北甸村村民,自从村里建起花卉“数字工厂”,她就来到这里上班,鲜花剪枝装袋样样在行。“离家近,每个月还有三四千元工资。”王丽艳说这话时满是笑意。如今,像她这样在花卉基地就近就业的农户平时有20人,忙的时候需要30多人。

    收获玫瑰花。本报记者 刘晓云摄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