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米娜
每一次着装出发,都是生与死的考验;每一次警鸣骤响,都是血与火的逆行。从事消防工作20年的时间里,哈尔滨市道外区振江街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陈庚,曾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最前沿,曾千里驰援汶川抗震救灾,曾在湍急的洪流中为群众架起“生命之舟”……
洪水激流中救助群众
雨声就是哨声,汛情就是号令。
2022年,尚志市一林场受洪水袭击。由于洪水把桥梁冲毁,陈庚带领队员强行滑索渡河,从滑索落地点进入灾区腹地。清晨,陈庚带队到达村屯,发现一村民脚被锋利的器物贯穿,红肿流脓,严重感染。陈庚当即就地取材,制作简易担架将其转移,手抬、肩扛地将受伤百姓转移。一路上,陈庚和队员们多次摔倒,但担架始终高高举起。就这样徒步行进3小时15公里,将村民平安送到医院。
2023年,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哈尔滨市遭遇历史罕见强降雨天气。8月6日深夜,双城全域洪峰达到最高值,全部村屯受灾。陈庚带队紧急支援,连续4天4夜,他们先后转战胜丰镇、兰陵镇、韩甸镇,在雨中徒步行进全力搜救、昼夜奋战,发红脱皮的肩膀、泡得发白的双脚、倒地而卧的睡姿,深深地烙印在受灾群众的心里。凭借丰富水域救援经验和指挥经验,转移营救被困群众20余人,在防汛抗洪一线彰显了“火焰蓝”的责任和担当。
永远把平安留给战友
2008年5月12日,作为我省抗震抢险突击队的一员,陈庚与战友们连夜奔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在这个时候,不用说一小时多么宝贵,就是争取到一分钟,都可能抢回一条濒危的生命。”为了尽快挽救废墟下的群众,陈庚和战友们连续奋战五天五夜,每天集中睡眠不足三个小时。
在碎石成堆的陡坡搜寻被困群众时,陈庚负责的生命探测仪发出信号,他立刻实施破拆救援。然而,恰巧余震突然发生,陈庚不慎摔倒滚下陡坡,他下意识死死地把仪器护在怀里。“只有保护好灾区最为稀缺的搜救器材,我们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2015年1月2日,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古头道街附近的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发生火灾,陈庚带队在太古广场一侧堵截火势,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气温下,寒风中裸露的皮肤刺骨钻心的疼,战士们一个个都像“冰人”一样。
因为战斗服又湿又冷,他的风湿性关节炎发作,两个膝盖出现水肿,难以长时间站立。忍着疼痛,陈庚谎称“脚崴了”,与战友们共同连续奋战两昼夜,直到危险完全解除。“我冲在前面,就能让我身边的兄弟少一点危险。”
在灭火救援一线,他无数次第一个破门、第一个冲锋,永远把战友挡在身后、将危险留给自己。
亏欠最多的是家人
对家人,陈庚总觉得亏欠太多。从军20年,春节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立功受奖,父母都喜中有忧——因为这意味着儿子在取得骄人战绩的同时,又经历了一次非同寻常的险境。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很多时候,他不得不撒谎。在前往汶川灾区救援时,他担心手机没信号,母亲联系不上会着急,便事先给母亲发了短信:“最近有重大迎检任务,手机不让用了。”随后便关了机。信号恢复后,他刚一打开手机,就接到母亲带着哭声的电话:“你还骗我,我都在电视上看到你了……”
2016年12月,陈庚被派往道外中队主持工作。当时,这个中队士气低落,战斗员仅有5个人,各项考核均垫底。接到任命时,陈庚的妻子刚被确诊为鼻咽癌晚期,四个月大的女儿正嗷嗷待哺。“放下工作,还是放下她?”面对两难,这个经历无数次生死考验的硬汉哭了。
善解人意的妻子劝他:“你不在,战士经验不够,到了火场不安全。我没事儿,还有爸妈呢。”陈庚只得将父母接到医院陪护妻子。在去单位的路上,陈庚的眼泪止不住掉下来。
自2003年入伍以来,这个37岁的“硬汉”用汗水浇注出了这样一组数字:参与救援5000多次,营救被困群众近500人;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7次。2019年,陈庚被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评为改革转制教育整训先进个人、全国消防救援队伍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当选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2023年当选共青团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