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翠玲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中,全民守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也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全民守法是指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推进全民守法的核心要义
推进全民守法,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精神强调人们对法律的信仰以及对既有法治体系的尊重和拥护,它是全体人民普遍感知和认知法治形成的精神力量,是法治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推进全民守法,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就是要在提高全社会对法律法规知晓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对法治精神的认同度和法治实践的参与度,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沁润人心,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推进全民守法,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其中很多优秀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如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为邦本、本固邦民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行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等。这些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都是引导全民守法的重要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要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原则。
推进全民守法的现实要求
推进全民守法,必须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一方面,要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紧跟时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
推进全民守法,必须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领导干部是社会公平正义、人民权利保障的关键落实者,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只有通过领导干部的具体行为和活动,才能化为真正的法治力量和法治活力。
推进全民守法的路径选择
推进全民守法,必须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使人民群众自觉尊崇、信仰和遵守法律,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尊法是关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尊法就是尊重法律权威,对法律常怀敬畏之心,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拥护法律的规定,争当法律权威的守望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有良知的护法者。
学法是保障。推进全民守法,需要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具备法治素养。
守法是目的。推进全民守法,还要养成守法习惯。在处理问题、作出决定时,要先问问在法律上“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否合法可行;在处理守法和违法关系时,要防微杜渐、防止因小失大;在面临重大抉择时,要依法冷静权衡、防止因头脑发热或心存侥幸而铸成大错。
用法是归宿。学法是为了更好地用法,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在法治之外,更不是在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通过运用法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法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