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及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8年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亦称“端五”,“端”在古汉语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历代诗词中描述了端午景象及缅怀古人的诗词主要有苏轼《浣溪沙·端午》、陆游《乙卯重五诗》、刘禹锡《竞渡曲》等。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总的来说各地过节的习俗大同小异,比如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艾叶和菖蒲等等。
粽子
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的原型,即用菱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晋代(265-420),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同时粽子还用作馈赠亲友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经“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人粽,诗人苏东坡还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1279-1368)、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菱白叶变革为薯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辅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插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疫病容易流行。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习俗之一。家家以艾蒲、艾草插于门嵋,悬于堂中,用以驱邪逐疫。艾草,又名家艾、艾篙,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佩香囊
端午节还有佩香囊的习俗,传说也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衣服上的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索上系上各种不同形状的香囊,结成一串,玲珑可爱。
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竞技活动,有些地区又称“划龙船”或“龙舟竞渡”。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盛行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湖南省岳阳市,举行了首届国际龙舟节。
策划:王巍;AI制作:冯婧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