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肖
2023年仲夏,当上海交大的梧桐叶簌簌落在学位服上时,我攥着写有“服务国家战略”的毕业纪念册,踏上列车,回到了我的家乡黑龙江。
作为一名定向选调生,我被安排到哈尔滨市香坊区朝阳镇东升村工作锻炼。初至东升村时,黑土地翻涌的泥土香扑面而来,这份熟悉的亲切感背后,是更深沉的叩问——我能为这片土地留下什么?三百个日夜,我在晨露未晞时走访老乡,在暮色四合时记录民情,与老支书畅谈乡村振兴,跟菜农学习大棚作物的“呼吸节奏”。当稻浪再次涌向天际线,我终于读懂了土地的语言:反哺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交换真心。基层这本无字书,教会我最朴实的真理:扎根越深,收获越丰。
将脚印刻到村里的每一个角落,我从“大学生”变成了“小林的”。初到村里时,村民们总用“大学生”这个标签打量我,这三个字里藏着好奇与距离。直到我的笔记本记满了田间地头的数据,直到我能在暴雨来临时准确报出每处危房的位置,直到调解完纠纷后村民端来那碗热乎的玉米糊——他们开始叫我“小林的”,这个称呼里裹着泥土的温度。
认真调研美丽乡村建设在产粮村的实施路径,我从“选调生”变成了“研究员”。我需要在驻村期间完成一项国情调研课题,但最初的调研遭遇了“水土不服”。村民老李直接撕了问卷:“我家晒谷场都没地儿,种什么花?”这记当头棒喝让我扔掉预设框架,改用“粮农语言”重构研究体系。在收集了583份有效样本后,研究发生了质变。我发现之所以“庭院经济”推不开,实则是晾晒空间不足。于是我计划将学术概念翻译成乡土方案:设计可移动式晾晒架兼顾庭院美化与粮食干燥。
当驻村工作手册翻到最后一页,那些浸着露水的晨访记录、沾着稻香的调研笔记,突然都变成了沉甸甸的成长印记。这一年,我像一株被移栽到黑土地上的树苗,在乡亲们“你比咱家小子还懂种地”的玩笑声里,完成了从“机关干部”到“村里人”的蜕变。
回望驻村工作,这片黑土地教会我的,远比任何理论课程都深刻。这一年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让我真正懂得了为人民服务,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青春献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作者单位:省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