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曦
江桥的风一年四季地吹,曾吹着过去,也吹向未来。镇东头那座青灰色的院落,是江桥抗战纪念馆的方向,马占山将军的雕像立在挺拔的杨树间。每次看见这座纪念馆,都仿佛看见全民族抗战的硝烟,让自己的灵魂接受洗礼。
我第一次走进这座纪念馆,是在十二岁回爷爷家过暑假那年。下午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在展柜里的步枪上。讲解员说,这是当年抗击日寇用过的汉阳造。旁边一位白发老人突然开口:“那年月啊,那些孩子们就是拿着像这样的破枪,把鬼子挡在桥那头那么多天……”
最震撼我的是二楼那一片复原的战壕场景。其中一个蜡像士兵的手永远伸向前方。讲解员说,那是用真正的血衣复刻的,原型是个十六岁的伙夫,最后把铁锅扣在敌人头上同归于尽。震撼人心的历史,又一次具象化了。
再一次去那里是去年的事情了。我抬头望向树冠,发现斑驳的树皮上钉着铜制铭牌:“红星杨,马占山将军及抗战英烈后裔敬赠”。风掠过树梢,叶片簌簌作响,恍惚间那些笔直的树干都化作持枪而立的身影,用永恒的军姿守护着这片土地。
历史总是引人深思。江桥抗战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日救亡的精神,推动了东北各地抗日联军的组建和武装抗日斗争的发展。在14年抗战中,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用热血和生命保卫国家,留下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才能赢得胜利和尊严。
“铃铃铃……”隔壁中学的下课铃响起。那些曾在战壕里凝固的血与火,此刻都化作学生们眼中跃动的光。那些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正从历史的战壕里一路传到新时代的黑土地上。
(作者系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