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创新在龙江
    从检修工到工程师的精进之路

    “只要把工作做到极致、完美,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工匠!”这句话,或许是对牡丹江热电有限公司工程师于丽霞工作经历最好的诠释。

    32年来,她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啃下一个又一个技能创新“硬骨头”,早已实现从检修工、班组技术员到分场专责工程师的美丽蝶变。

    “守、爱、勤、钻”成就好工匠

    于丽霞的办公室在公司办公楼的3楼,从1990年至今没有换过楼层。她说,这是办公楼通往生产一线最近的位置。

    “我也不是什么都懂,只能在学中干、干中学。”入职后,她从一名普通检修工做起,坚守“干就要干好”的初心,不断打磨技艺。

    1999年,公司准备在西城调峰热源安装一套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最开始于丽霞不在这个项目组。但是,她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去现场熟悉设备、编程等,很快就对整套系统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当项目组需要增加人员时,她主动请缨。进入项目组后,她刻苦钻研、虚心求教,与团队成员团结协作,控制系统按计划成功投入运行。

    工作中的于丽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今年,公司除氧给水和老首站DCS系统改造,要完成人员和设备的集中统一管理及控制。这两套系统改造涉及的设备有上百套,投产跨度达30年,经多次改造后变化较大,相同系统设备控制回路各不相同,改造难度极大。于丽霞改造从勘查现场开始,为每一个控制回路设计控制、联锁方案,自行设计、安装施工、程序修改及调试,项目得以顺利投产。

    每当攻克一个个项目难关,于丽霞就有了“打怪升级”的喜悦。她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节假日经常主动到单位加班,研究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徒弟范国利说,“于工”常年随身携带笔记本,在生产线上她随时记录发生的问题,研究发生的原理,及时复盘。等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迅速做出判断并给出更好的处理意见。

    她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要眼勤、手勤、腿勤、脑勤,多去生产一线,多看现场设备、多记录。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懂就要问,问师傅、问厂家、问专家、问同事,不断提升技能……”于丽霞这样总结自己的精进之路。

    “个人创新离不开团队创新”

    于丽霞所在的电气自动化分场负责公司热源、热网全部热控、电气设备的运行、检修及维护工作等。公司是建于1990年前后的老厂,占全市供热总面积的65%,很多设备都有了年头。新设备不能买来就用,无法与老设对接,有的厂家不能提供可参考的经验。因此,公司很多工作内容都需要科技创新。“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师傅出马。”徒弟田慧说,师傅对全厂设备都很了解、理论基础扎实、有很多创新经验。

    于丽霞与徒弟们在生产一线交流工作经验

    依托互联网传输的“供热运行驾驶舱”是牡丹江热电实施供热运行调度的一大亮点。几年前,于丽霞带领团队对驾驶舱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的仪表保证了计量的可靠性,减少了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节省自控系统无线通讯的费用,为冬季更加精准供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个人创新离不开团队的创新与团结协作,更离不开企业的创新。”于丽霞特别感谢公司,每年提供机会让她参加国际供热高峰论坛及供热设备与技术展览会,掌握国内外行业最前沿的技术。

    范国利向记者讲了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公司5号炉刚投产运行的PCV安全阀控制系统。厂家提供的图纸全是外文,是一种接线图,看上去很难。‘于工’认为有必要把它研究透彻,就把图纸拿回家,把图纸按照原理图的方式画了出来,给同事们学习参考。”

    于丽霞说,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大家团结努力、共同提高,才能把设备维护好。在向年轻人传授经验时,她总是倾囊相授,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朝气蓬勃、技艺高超的青年人才。2020年,她和徒弟范国利分别获得省级“好师傅好徒弟”的光荣称号。

    对新事物的感知力强 愿继续发挥光与热  

    不凡的业绩让于丽霞获得了黑龙江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牡丹江市劳动模范、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龙江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17年10月,她作为生产一线党员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于丽霞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成了家里的“甩手掌柜”,好在家人特别支持她、理解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于丽霞认为,在行业快速向数字化、智慧化方向转型,传统设备迫切需要升级改造的大背景下,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终身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还要善于解决不确定的、基于复杂关联的问题。

    53岁的于丽霞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感知力强,在技能创新“赛道”上的冲劲十足。未来,她愿意在岗位上继续发挥光与热,为牡丹江百姓的美好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丁燕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