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冰城声音
    龙江老铁的冬奥情结:
    冰天雪地玩出花 为北京“打call ”

    自制雪板,模仿要谨慎哦。

    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仅剩26天。在白雪皑皑的黑龙江,有这样一群普通人,在家乡用自己的方式迎接冬奥。

    一个肇源大哥爱看奥运频道的滑雪比赛,用木板和废旧铁皮自制滑雪板,每天在村头的雪坡上奋力练习,还带动村里娃上冰雪;一个穆棱农民隔着山海为奥运“打call”,在寒风中用颜料和矿泉水瓶,绘制了6500平方米的北京冬奥会徽雪地画;一个哈尔滨冰雕师带领团队在家乡雕出了“冰墩墩”和“雪容融”,引来无数游客拍照打卡,称这是自己“一辈子的骄傲”……

    这个冬天,他们无法出现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内外,但期盼的热情丝毫未减,那颗火热的心注定与北京冬奥紧紧相连。

    用木板、拖拉机皮带自制滑雪板 每天在村头雪坡滑两三个小时

    1月6日下午,大庆肇源县古龙镇古龙村。52岁的村民贾俊国,套上自制的滑雪板,拄着雪杖,从村头的雪坡上奋力滑下……

    老贾在古龙村开了个农机修理铺,冬天他很清闲,最近在村里跨界玩起了雪上项目。他经常在家看奥运频道,对滑雪很感兴趣,自己也想试试。十多天前,女儿原打算送父亲一副滑雪板,老贾一打听,最便宜的也得四五百,便萌生了自己做雪板的想法。

    凭着常年修农机具的一双巧手,老贾说干就干。他在网上搜了很多关于滑雪板的知识,了解雪板的基本构造后,开始在家里找材料。先是锯了两块长1米3、宽0.2米的木板,然后把拆旧房剩的铁皮包在木板上,再剪出6段拖拉机的旧皮带,钉在铁皮上,充当固定器。他给雪板做了个拱形头,让板头的铁皮微微翘起,以便灵活转弯。

    老贾还自个儿做了雪杖,雪杖一般是铝合金材质的,他截了两个废弃的大棚铁杆儿,自己焊了一对防滑雪轮,虽然没装腕带,但他在杆儿上缠了很多胶带,这样既防滑又防磨手。

    “做完这一整套,都没用上一个小时!”老贾骄傲地向生活报记者展示道。十多天来,他每天吃完午饭后,都会带着这套雪具,去雪坡上滑两三个小时。村里的孩子们,对老贾自制的这个大玩具也甚是喜爱,排队找老贾借来玩。

    由于村里没有特别陡峭的雪坡,滑雪挺费劲,速度很慢,有人调侃“这百公里不得费一袋大米啊”,可老贾不在乎,凭着这套自制的滑雪装备,他觉得,自个儿离北京冬奥又近了一步……

    绘6500平方米冬奥会徽雪地画 网友带小红旗来打卡

    在被暮色笼罩的旷野里,51岁的吴同军卖力地挥舞着五星红旗,对着逐渐抬升的无人机,大声喊出了“祝2022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他脚下是一幅6500平方米的北京冬奥会徽雪地画……

    这个令人震撼的大场面,上了央视和新华社,有网友感慨:雪都舍不得化了。

    吴同军是穆棱市河西镇雷峰村人,住在半山腰20多年了,近来很关注国际新闻和奥运新闻。一个种地养牛的普通农民,想要支持北京冬奥,能干点啥呢?他想到了自己最擅长的雪地画。以前,吴同军在雪地上画过长城、龙、丹顶鹤等,但像这次的6500平方米巨幅画作,他还是头一回,心中不免有些忐忑。

    他先在纸上打草稿,然后用黑色水彩颜料在雪地上画点位做标记。“我寻思用米尺量更精确,可一个米尺才5米长 ,我的画100米长、65米宽,用米尺太费事儿了。”吴同军索性放下米尺,改用脚步丈量距离。画好点位之后,他请朋友用无人机看看歪不歪,结果因为画作面积太大,黑点太小了,无人机飞高了根本看不见,老吴只能凭感觉继续画。他坦言,自己当时挺担心上色后图案会走形,好在,画完的效果比预想中好得多。

    吴同军回忆道,作画那天气温-36℃、4级风,他用装满各色颜料的矿泉水瓶在室外画了40多分钟,因为怕处理不好细节,作画时没戴手套,结果手被冻伤了,右手的大拇指和中指冻得生疼。让他欣慰的是,这幅冬奥雪地画走红后,当地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打卡拍照,不少人自发地带着一面小红旗来跟“奥运会徽”合影留念。

    这个冬天,老吴的任务还没完成,他告诉生活报记者,等自己的手养好了,他还想再画一幅北京残奥会会徽的雪地画,为残奥会加油助威……

    在冰城雕刻“冰墩墩”“雪容融” “这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今年37岁的哈尔滨人胡松,从事冰雪雕塑工作17年了。对他而言,今年冬天的工作任务最为特殊,也格外有意义。

    这届冰雪大世界的主题是“冬奥之光,闪耀世界”,作为一名参与建造的冰雕师,他最骄傲的是带领由冰雕师、建筑工人、农民组成的冰雪雕团队,雕出了今年冰雪大世界的许多冰雕雪景,包括“十二生肖”“祥云绿树”以及颇受欢迎的“门面”——“冰墩墩”和“雪容融”。

    胡松告诉记者,最初拿到施工图纸的时候,他压力蛮大的,相比于以往做过的各类冰雕雪景,工程的难点在于“冰墩墩”和“雪容融”都是知名度极高的大IP,“不能只是追求美观那么简单,必须要有极高的还原度,要尽最大的可能与图样保持一致”。胡松带领工友们两个雪雕同时开工,花了两天时间雕刻完成,耗雪量600立方米。他记得,雕刻期间正是冰雪大世界开园前最冷的几天,他们每天在室外一忙就是十多个小时,工作时双脚一度冻得没知觉了,回家脱鞋时发现脚和袜子粘在了一起。

    胡松最近一直奔走于中央大街等地的冰雕项目,继续为冰城的冬天“造梦”,甚至没来得及同已被无数游客打卡的“冰墩墩”和“雪容融”合影,也没时间带儿子一起欣赏自己亲手制作的冰雕作品……

    都说冰雕雪雕是“瞬时艺术”,它们注定会消失在春天。可胡松说,虽然今年去不了北京冬奥会,也不能在现场看比赛,但作为哈尔滨人,“冬奥之前能在家乡雕出‘冰墩墩’和‘雪容融’,这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本版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column.name} - 黑龙江新闻网
    重点推荐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