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縻疙瘩扣儿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作者:赵富
2018-09-30 16:16:11

demo.jpg

做针线活儿的老人。

 

每当春暖花开季节,我经常看见一位邻居张老太,坐在窗户下平台上的自制桌前,飞针走线地盘着各种样式的双縻疙瘩。老人家是几年前搬来的,住在平台的一楼,与我家为同一个单元。之前,对于盘双縻疙瘩的场景,我已有几十年没见过了。出于一种好奇心和怀旧感,偶尔走过去瞅上几眼,并与老人家唠上几句。一个本来临近失传的手艺,在张老太巧手的牵引下,从遥远的记忆深处,又清晰地拉到我的眼前。

双縻疙瘩,是东北农村一种老式的用手工盘做的衣服扣子。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农村很多女式或男式的衣服都系着盘成的扣子。现在七十岁以上年岁的女人,年轻时基本上都盘过双縻疙瘩。

记得小时,这种盘扣的叫法在家乡流传多种版本。有叫蒜盘疙瘩的,有叫算木疙瘩的,有叫双鼻疙瘩的,还有叫“双縻疙瘩”的……,虽然发音和叫法不同,但其所指的东西,都是手工盘成的扣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家乡刚时兴塑料扣子、有机玻璃扣子。有圆形的扁扣、圆形的球扣,其中有黑色的、白色的,有透明的、不透明的。如需用时,随时到屯西头供销社就能买到。

那时,物价很便宜,一个扣子不值几分钱。可农村女人质朴善良、精打细算,会过日子,扣子即使再贱,也舍不得花钱买呀,总是喜欢在女装上盘双縻疙瘩扣儿。

记得母亲不知跟我们絮叨多少遍:老爷们总出门在外,钉个塑料扣子、玻璃扣子体面点儿,我们女人还是盘双縻疙瘩好看。长大懂事后,我心里逐渐明白:那分明是母亲对“不舍得花钱”做掩盖,还有对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舍的情结。

盘双縻疙瘩的传统手艺,是女人丰富智慧的浓缩之一,也是心灵手巧的一种体现。那一颗颗盘扣,像一粒粒艺术珍品镶嵌在胸前,古朴大方,美丽漂亮,烘托出乡村的传统服饰文化和女人的美丽善良心灵。

双縻疙瘩,是用碎布头缝制的,既结实,又耐用。一个小窄布条,缝成个小筒,然后翻过来,拧图案盘好,再钉在衣服上。起根是用手工扦的,后来是用缝纫机扎的,但翻还都是用勾针翻的。盘扣有蝴蝶型的,有万字型的,有压脚葫芦型的,有一字型的,还有树叶型的。各种各样的图案,既全科又好看。既有传统的意境,又有创新的内涵。

当时光流转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服饰时尚的发展变化,庄稼人穿戴也逐渐地远离了盘扣时代。从那时到现在,其中也有几次回潮,民间有身份的人,几度把唐装、便装推向为盛行的时装。而双縻疙瘩,既为唐装、便装锦上添花,又为我们民族传统的时装新潮推波助澜。

邻居有位会盘双縻疙瘩的张老太,名叫李桂珍,今年八十岁。因丈夫姓张,人们都习惯称她张老太。她老家住在安达市四平山乡的农村,小时是父母身边的独女,书念到高小毕业,在那时的农村,也算高学历了。结婚后,因丈夫参加抗美援朝时,身体落下病不能干重活,一家九口的生活重担全压在她肩上。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个裁缝店找盘双縻疙瘩的人。正巧,张老太当姑娘时,就跟母亲学得一手盘双縻疙瘩的好手艺,便抓住机会把活承揽下来。结果,她盘的双縻疙瘩针眼密实,结构均匀,顾客非常认可,一“盘”走红,裁缝店立马又多给她几十件活。那时一件衣服只有2元,一天能盘四五件,赚个10来元钱。一个月下来300多元,去了孩子的学费还能攒下点。

家乡有句老话:一招鲜,吃遍天。那会儿,张老太靠这门手艺,活越来越多,连续又扩大几个店,一干就是三年。当她把老儿子供出校门后,正赶上分田到户的关口,就回到家乡种地了。前些年,老伴因病去世后,大儿子看母亲年龄大了,便把她接到城里住。又怕她呆不习惯,特意买户平台一楼的楼房,还在窗前平台上搭个凉亭,供她和一些老姐妹们唠嗑打牌。可是,张老太便利用起儿子给建造的平台,又操起盘双縻疙瘩这一旧业。当时,一些裁缝店听说张老太从农村回来了,便找上门来商量,让她帮助盘双縻疙瘩。

老人家虽然上了年岁,又干了一辈子针线活,可耳不聋眼不花手也没累伤,只是干细致活时才戴上老花镜,盘起双縻疙瘩来还是非常自如。她每天充悠儿的能盘一件,有时还能多干一件,每件15元。后来人工费涨了,可她也磨不开提价。每年收入六七千元。用她自个儿话说:“就当做玩了,锻炼了。”她总觉得,晚年过得舒心,并不在乎钱多少,有点愿意干的事就是一种乐趣。

张老太又是个实诚的人,一辈子啥活都会干,就是不会糊弄人。盘双縻疙瘩,是个细致活。她手出来的活,布筒均匀,做工精细,从来没有返工的事,有些顾客指名道姓非让她盘扣不可。眼下光一百(商场)、华联(商场)就有七八家裁缝店约她盘双縻疙瘩,每天的活忙不过来。即使活再多再忙,她还是遵循老规矩走,不缺针不少线不毛糙,能干多少就干多少,拿出的每一个扣都是精品。

一天下楼,我看见几个女士围着张老太忙活着。仔细一听,她正在边盘扣边讲解缝制双縻疙瘩的要领。早就听爱人讲过,有不少大庆那边的女士,都过来向她请教盘双縻疙瘩。原来,张老太正在实施近期的“战略计划”:要组织个老太太盘双糜疙瘩兵团,有朝一日占领全市的盘双縻疙瘩市场。哎呀,张老太盘双糜疙瘩真是盘出瘾啦,眼光也瞅挺远的。这对于一个接近八十的老人来说,又是多么了不起的高深境界呀!

今天,东北家乡的“双縻疙瘩”,与浆被、棒锤等一些老物件一样,都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但“双縻疙瘩”又与浆被、棒锤等一些老物件有所不同,它在张老太等一批人的“抢救”下,正编织出人生的梦想,盘出晚年的快乐,焕发出传统手艺的生命力。

 编辑:毕诗春  责编:晁元元



dem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