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放排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作者:智守民 高广霞
2018-09-30 16:13:17

 

demo.jpg

江中放排。

 


demo.jpg

江中放排。

在东北,流送也叫放排,就是利用河水的流动运送木材。放排,作为一种古老、原始的木材运输方式,是将采伐下来的原木捆绑到一起,自上而下,借助水流为动力,从江河上游漂运到下游。

历史上,嫩江大量木材运出山外,一般都是采用陆运和水运两种方式。由于水路与陆路运输相比,运输价格低廉,短期内运出量大。为此,嫩江上游两岸因地处大小兴安岭结合部深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适宜的嫩江水运条件,“流送”行业在嫩江便应运而生。

流送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嫩江两岸群众的一种谋生方式,是一种较落后和危险的行业。随着时代发展,放排这个行业,因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进步和国家林业生态政策调整已经消失,这个行业逐渐地被人们忘却和淡忘。目前,只在极少数有河流、陆路难行的深山林区小范围内,尚存在着短距离依靠水流运送木材的现象。

流送曾在嫩江作为盛行一时的行业,因地域、人群、气候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业特点,这一行业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嫩江两岸一些人的性格形成和行为准则。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计方式练就了放排工人独特性格和心理,也使放排工人这个群体在谋生技术、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流送行业从一个视角的多维角度不同侧面,见证了嫩江在不同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和民生发展。流送无论是从经济学、社会学,还是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说,它作为一个原生态的行业基因佐证,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保护的。流送在嫩江快速发展共分三个时期,总历三百余年。第一个时期是清康熙年间嫩江筑墨尔根城时期至清末;第二个时期是1933年1月至1945年8月日本人疯狂掠夺嫩江木材运往本土的日占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945年嫩江解放至本世纪初。

清康熙年间,清政府为加强我国东北地方边疆防务,在嫩江岸畔修建了墨尔根(嫩江县城)、卜奎(齐齐哈尔市)等城镇,建筑所需木材大多都是从嫩江及其支流水路运输。清末,齐齐哈尔市、嫩江等地出现木材交易市场,更加促进了放排行业的发展。《黑龙江外记》卷八中讲道:“齐齐哈尔用木……由嫩江运下,积城西北,两人合抱之材。”

三百年间,放排不知曾经牵动过多少人的心。那些放排人,每年从嫩江两岸林区深处的原始森林伐木、抬木、扎排,直到放排,成为一代代生长在嫩江两岸人敬佩的对象。他们勤劳智慧、乐观豁达、忠义孝悌的优秀品质和一个个口口相传的动人美丽故事,至今仍在嫩江两岸传诵。放排行业,排木工人主要以中青年男性为主。排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解放前以文盲占多数,解放后多为小学以下。放排作为高危险的行业,无论是在小河上“赶羊”、还是在大河上“放排”,伤亡事故往往很多,故放排工多为贫苦家庭出身。

史载,嫩江境内放排主江道从嫩江上游呼玛县嘎拉河林场开始,经嫩江县嘎拉山、中央站、卧都河林场,联兴乡振兴村、联兴村、哈什太村,海江镇金星村,嫩江镇长江村,至嫩江县城。一些老放排工和生活在嫩江—博霍—哈什太—联兴—卧都河江段两岸的老人,至今仍记得,每到放排季节,抬眼望去,大江之上,木排首尾相连,沿江而下。他们挥动着蹬竿子和搬棹,不时发出浑厚的号子声。

在老一辈“流送工”的故事里,至今仍在流传着诉说着他们祖辈父辈的勇敢坚韧,甚至恩怨与情仇。在与大自然搏斗过程中,放排是有很多祭祀和忌讳的。每次开工之前他们都要烧香祭祀,放排有很多口头忌讳,如“翻了”、“散了”、“完了”之类的话是不能说的。如今祭祀的方式已很少有人知道了。在长期放排生产生活劳动中,在无数次与大风大浪搏斗中,为安全起见给这个群体带来了太多的忌讳和沉重的心理压力!

据老辈人传下来的故事和文献记载。日伪时期,一些具有血性和忠义家国精神的排木工人,他们为抗日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很大贡献。1933年春至1945年夏,在嫩江境内嫩江—联兴—卧都河两岸,这些排木工人每年都会通过各种理由和方式从嫩江县城赶着大轱辘车进山。12年间,一些由有血性放排工人组成的采伐小组,都会不间断地给义勇军、抗联等队伍送粮食、食盐、药品等生活必需品。进山或行排过程中通过多赶一两台大轱辘车或在排上多放一些生活用品作为掩护,为抗日队伍运送给养,有的还会参加抗联队伍,拿起枪来打击日本侵略者。抗联老战士王钧回忆录《血溅轩辕》记载,王钧等十几名伤员在嫩江上游支流古鲁河口密营养伤时的米、面、油、盐都是由嫩江排木工人通过不同方式和方法提供的。

嫩江境内的“访贤”、“压东洋”、“打的宽”几个抗日绺子每年不同时期,都会有人下山“采买”或由这些村的“亲人”赶着大轱辘车,隐在放排口爷们上山车队行列里为他们运送生活用品等。嫩江境内的排木工人很多都有着或明或暗,为抗联或义勇军当过向导或通风报信提供情报的经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人民公社化、改革开放至上世纪初的不同年代,流送做为一个时期运送木材的方式一直存在着,并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上世纪末嫩江县城北门附近,尚有一处称作采伐大队的县级经营运送木材生产单位。嫩江-联兴-卧都河沿江两岸,有很多小码头都是流送工人放排途中进行休整、加固木排、补充给养的停泊之地。沿江嫩江镇、联兴乡等乡内的流送工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据不完全记载,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嫩江境内墨尔根乡、联兴乡,共有5个生产队组建放排队,每张排可放木40至50立方米不等。从1958年至1984年,历时26年累积放排3万余立方米。从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至2005年,每年从跑完冰排到封江前,共分放春排、夏排、秋排三种。就嫩江而言,每次放排历时一个月,水长远、高峰期最多一趟可放木排2000立方米,水廋小、低谷时最少一趟可达500立方米。平均每年放木排2000余立方米,47年累计1万余立方米。

如今,随着生产技能的发展,“流送”作为运送木材的一种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复存在,但在不同时代从事放排行业的这个群体,他们为了嫩江的发展,为了反抗外来侵略,为了促进民族解放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是应载入我们地方发展史册的。三百年间,无论在和平年代,还是在民国岁月、日伪时期,这些放木排工人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勇气、智慧,他们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不屈爱国民族精神是值得我们这些后来人永远传承和发扬的。

 编辑:毕诗春 责编:晁元元



dem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