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视角里的改革开放四十年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作者:悦微
2018-10-08 15:34:11

demo.jpg

《40年改变中国》

高尚全 刘世锦 张维迎等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由《经济观察报》研究院院长新望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等著的《40年改变中国:经济学大家谈改革开放》一书近日出版发行。该书通过四十余位经济学大家重新检视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的道路,详细回顾和梳理40年的成就、经验和教训,系统阐述了为什么改革开放被称为“伟大觉醒”“活力之源”“关键一着”,从经济运行方式、发展阶段转换、三农及城市化、行政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对外开放、专项改革等方面,剖析了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动力等作了系统研究,以新的视角探讨了新时代的改革之路。

本书序言中说,总的来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的,到目前为止,这一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启动目标探索”“框架构建”“体制完善”和“‘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4个阶段。在这4个阶段中,经济学界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这两大问题,在资源配置、多种所有制、国企改革等领域献计献策。

这40位经济学大家中,许善达亲身参与了分税制改革。198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的许善达调进财政部税务总局(财政部税务总局1988年改为国家税务局)。此后,许善达亲身参与了1994年财税改革。分税制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成果最显著的一次改革。在本书收录的《1994年财税改革的经过和经验——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访谈录》中,许善达回顾分税制改革的背景时说:“承包制实施后,虽然发挥出一些短期效应,但由于其制度固有的弊端,问题很快就显现出来。一是政府财政收入事实上比按照税法征收的收入减少了。承包制设计的一个目的就是减轻企业负担,调动企业积极性,但由于承包合同的签订是通过企业与政府一对一谈判完成的,企业负担的减轻常常就变成了没有规则的减轻,谈得好,减得多;谈得不好,减得少。二是造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全面放松:如企业包贷款,贷款额度、利率高低、贷款期限等全部包含在企业与政府签订的合同里,银行只能按照合同给企业贷款,利率说多少就多少。在这样一个状况下,政府很难随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如果说价格闯关是1988年发生通货膨胀的导火索,那么承包制就不得不说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废除承包制为改革最本质的内容的分税制改革被提上日程。1994年分税制改革废除了两个承包制,财政实现增收,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下降的局面得到扭转,成效明显。在许善达看来,这次改革有两个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第一,坚持增量改革,不搞存量改革;第二,要把握住改革的方向,不去刻意追求一步到位、极其完美的改革。

事实上,许善达上述关于1994年财税改革的经过和经验的回顾,只是《40年改变中国:经济学大家谈改革开放》一书中四十位经济学大家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回顾和思考之一。

该书分为回顾与展望、市场化改革、发展与转型等部分,许善达等四十余位经济学大家在书中紧扣“40年改变中国”这一主题,结合各位研究者、亲历者对改革开放的片段回忆或宏大叙事,凝聚共识,反思教训,总结过去,解释当下,回答未来。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经验总结弥足珍贵。让成熟的做法机制化,把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地方尽快完善,这是本书编者的初衷。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中国人的人生内涵,尤为可贵的是,新思想、新理念的出现。过去的40年,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广泛地影响了世界。此文集的意义就在于珍惜以往成就,关注当下问题,期待未来辉煌。

编辑:肖笛 责编:赵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