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同江样本”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作者:徐洪江 记者车轮
2017-09-01 12:00:32

在以取消药品加成为主要内容的医改在我省各县级公立医院逐渐开展时,处在医改“旋涡”中心的县级医院到底面临怎样的境遇?记者选择同江市这一全省第一批、国家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进行观察。该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了保底补偿、竞聘上岗、绩效工资、药品零差价、对口支援五项制度,实现了县级公立医院“门诊人数增加、就诊率费用降低、医院收入增长、群众满意度提高”四个目标。

同江医改,并非标准路径,却提供了一个非典型样本。

政府:保底补偿政府“主导”但不“全包”

同江市在公立医院改革上坚持“主导”不“全包”,“保底补偿”不“大包大揽”,既促进医院回归公益性,又激发了改革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自2009年医改以来,同江市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先后投入1.53亿元,完成了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新建工程,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建设,新建和维修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乡镇卫生院和77个村级卫生所,投资1500余万元为医院配备医疗设备,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保证医生收入不减,采取“保底补偿”措施,财政补偿列入常年固定预算四项:编制人员档案工资的70%、在编人员“三险一金”的70%、人才培养费用、住房公积金。列入“一事一议”专项年度预算有四项:医院基本建设含房屋维修、较大型设备购置、政府指令性的医疗救治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费用。每年投入医改费用232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15%,实现“政府保底、医院让利、百姓受益”的目标。

医院:全员竞聘“单位人”变“岗位人”

创新管理模式破除传统的用人机制是公立医院改革“难啃的骨头”。同江市人民医院院长武力军深有体会,“以往公立医院在用人上存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弊端,是制约改革的绊脚石。”

改则破,破为立。同江市在医改中敢于破旧立新,打破传统的“铁饭碗”,实行全员竞聘。市委市政府出台制定了《同江市公立医院改革方案》,由卫生、纪检、社保、财政等部门联合监督,对市公立医院院长、副院长公开竞聘,竞聘后的副院长留任率仅为25%。武力军当年就是通过竞聘上岗的。院班子聘任后又在医院内部实行中层干部科主任、护士长到普通员工357名职工全员竞聘上岗,并根据岗位职责签订聘用合同,实现了“单位人”向“岗位人”的身份转变。科室设置和岗位设置也更加科学合理。武力军告诉记者,改革后,市人民医院治疗有效率达到98%,患者满意度提高到95%。

同时,同江市聘请第三方专业团队对该市公立医院近三年收支数据精准测算,制定了《同江市公立医院改革绩效考核方案》。改革以来,医护人员绩效工资增加了30%,充分调动了义务人员的积极性。医院门诊就诊人数提高20.7%,病床使用率达到70%以上。

立足医院实际,武力军在2014年专门聘请专业团队制定自家医院的绩效方案,如今运行3年,相对公平、合理。他介绍说,“绩效改革后,我们院护士的奖金是原来的4~5倍。”

百姓:药品零差价不出县看上大专家

同江市从2013年7月开始实行全部药品零差率销售,并规定基本药物全年使用金额必须达到全部药品销售金额的45%,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降至40%以下,破除了“以药养医”机制,每年医院为患者减轻医药费用负担350余万元。

针对该市地处偏远,企业配送药品成品高、不及时的问题,探索实行“三制、两集”办法,“三制”即计划制、调剂制、反馈制,要求乡镇卫生院月初拿出购药计划,及时反馈购药情况,并允许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间相互调剂借用所需药品。“两集”即集中时间、集中品规,要求乡镇卫生院每月集中统一选购相同品规药品,降低了企业配送成本,破解了药品配送不及时问题。

不仅吃药便宜了,同江百姓感受最深的是医疗服务水平逐渐提升。同江市积极探索由“以药养医”向“以医养医”方式转变。积极争取哈医大二院与市人民医院开展对口支援,为的是提高本地的医疗服务水平。增加新技术、新疗法、填补本地医疗技术空白,增设专科7个,开展了腹腔镜、前列腺电切等微创技术,三级以上手术200多例,就诊人数达7200多例,吸引众多周边市县患者慕名来此就医。每年选拔骨干人员到三甲医院进修60人次,极大提升了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开展“专家下乡义诊”活动,组织专家深入各乡镇免费诊疗服务10多次,使边境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省级医院医疗诊治服务。

2016年,和改革前相比,该市人民医院患者门诊人数增加91%,药占比由44.7%下降到29.91%。这一升一降直接说明了改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