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欢
2018-02-09 17:07:59

demo.jpg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一宣示是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的,标志着推进人人共享、普遍受惠已经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思想理念和重要政策导向。

动员多元主体力量展开良性互动与合作。面对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社会需求和价值复杂多样的现实,政府、市场、社会这三大主体无论哪一主体凭借一己之力处理多重关系都无法实现,必然要求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市场和社会都有服务公共利益的属性,也都有价值共享的特质。这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理论基础,更需要动员多元主体力量展开良性互动与合作。党委要履行领导职责,始终发挥引领导向、资源整合、维护稳定的功能,采取得力措施,不断提高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政府要秉持责任理念,始终发挥主导和推动作用,政府制定基层社会发展计划和评估反馈意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不断满足人民需求。社会组织要彰显民主价值,以社会共识为功能导向,拓展服务边界及服务对象,以主体塑造的方式积极融入社会治理体系中,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托力量。要激发公众个体参与基层社会事务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加强理论支撑、机制跟进和改革创新。要构筑社会治理权责配置机制,清晰界定各类主体的责任和权力范畴,以促进政府、市场与社会职权边界内的协同联动。要构筑社会平等协商对话机制,明确协商事项的范围,进一步健全、规范协商的程序和规则,并构建协商成果的运用和反馈机制。要构筑社会利益均衡整合机制,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利益整合和利益均衡机制,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公正分配。要构筑社会信息互动共享机制,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自觉性,积极打造社会治理信息互动平台,深挖大数据背后的社会运行规律,实现社会服务领域精准化供给。要构筑社会治理人才激励机制,发挥专业优势,拓展工作内容,有效应对多样化民生需求。要构筑社会治理绩效评估机制,将民生指标纳入绩效评估体系,建立考、评、议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机制,发挥绩效评估纠偏的动态功能,特别是在大型的社会治理项目运行中,设立第三方独立评估办法。

建立法治保障体系推进治理现代化。要强化法治理念,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建立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通过媒体平台、阵地载体,传播发挥信息,着力培育公民的法治思维方式,增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要修订地方性法律法规,构建完备的法治支撑,突出民生领域立法工作,重视地方性法规配套制度建设,拓展立法信息公开的范围,以及法规实施情况的跟踪与督查。要规范公正执法,维护严明的法治程序,全面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文明执法能力水平。要加强监督力度,健全社会治理公开制度,完善监督问责机制,通过构建党内、人大、政协、行政、司法、社会监督综合体系,加强绩效管理,以法治化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时,还应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新模式。要按照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原则,实现管理人性化、需求匹配化、参与互动化、服务便捷化、成果共享化。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