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学的视角审视生活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作者:瑞克
2018-02-02 16:00:48

demo.jpg

《生活的经济学解释》 熊秉元 东方出版社

生活无处不经济,但令人眼花缭乱的经济学著作,让渴望了解经济学实用性的读者苦不堪言。近日,熊秉元的新著《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在万书丛中脱颖而出,本书延续了以往散文风格的叙述和分析方式,直接诉诸你我生活中的切身利益,可谓实用性极强的经济学读物。

熊秉元写的文章算是经济学随笔。本书以经济学的视角,看经济、读社会、谈政治、说法律,使我们通过大大小小的生活故事,获得经济学的世界观,掌握攫取事物背后真相的智慧。这本《生活的经济解释》,秉承了他一贯的风格,从他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点滴小事,讲他读到的有意思的书,一路娓娓动听,把我们不知不觉地带入了经济学的世界。

往往人们对于经济学有两个误区,一是认为经济学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公式,二是了解经济学就可以掌控一切。实则不然,经济学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更加辩证、系统;其次,经济学往往以小见大,通过局部分析关联整体问题,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生。作者在这两点上把握得很好,书中很多看问题的角度充分体现了经济思维模式,同时又不让读者觉得曲高和寡。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例是:出租车拒载与市场机制,牛肉面的供给与需求。

作者送别友人,搭乘了一辆出租车,上车后司机总是重复“已经坐上来了”这句话,让作者奇怪不已,之后司机问作者是否会讲闽南语,作者因是台湾人自然会讲,只是讲不习惯,这才了解到原来这名司机一向不搭载讲国语的乘客,只是因为刚刚作者已经坐进来,所以才勉强开车前行……这引发了作者对于“偏见”的思考,社会中还是有很多“偏见”的,那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消除这些偏见呢?也许,市场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的。如果在市场中有黑人和白人商贩,你因为个人偏见,而不去黑人那里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实际上是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如果你是商人,因为对黑人有偏见,而不向其出售商品,结果白白将利润拱手送人,也是自找苦吃。而且,当竞争十分激烈时,人们更容易做出理性的选择,所以,在这个程度上市场也许就是“色盲”,不仅无视“偏见”,还会让那些心有“偏见”之人被市场所淘汰,因为他们缺乏竞争力。但是,当市场竞争不是那么激烈的时候,或者有些事务也不全然是在市场中进行的时候,“偏见”就依然存在——毕竟出租车拒载实打实的出现了。所以,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这也让作者想到了肯德基和麦当劳之前一直不可以使用除现金以外的其他支付方式的行为,但是近年来却可以使用手机支付,大大方便了消费者,这也许正是因为大量快餐企业的冲击,所以才逐渐消除了“偏见”。

台湾有一家很有名的餐厅叫做“菜根香”,以制作牛肉面白手起家,从一个小小的棚子摊位发展成为知名的连锁企业。作者小的时候就会拎着饭盒去购买这一家的牛肉面,可谓肉好汤美。长大后,作者怀着同样的心情准备再次享受这碗牛肉面的美味,可是吃了几口之后,竟发觉已经全然不是当年那般好吃的味道。首先作者想到的是,问题出在店铺,也许是换了老板,早年的秘方已经失传,所以味道大不如前。可是很快就看到了当年的老板出现在餐厅中,这说明“活秘方”依然存在,之后,作者又想到其实随着成长,外出吃饭的机会越来越多,小时候吃饭店的那种兴奋感觉早已消逝,所以外面的伙食慢慢的也就不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另外,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在外面吃饭,供给的品类也就越来越多样化——中西快餐、日韩料理、地方小吃……所以,一碗牛肉面不过是百花齐放中小小的一个,又能给人多少慰藉呢?除此之外,作者还隐隐的感觉到让自己心惊的另一种解释:长大之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接踵而至,占据自己内心最多的往往是思想中翻来覆去的各种想法观念。“吃东西”对于自己而言只是吃东西,而不再容易引起自己感官上的一些刺激,所以不是“牛肉面”不再好吃了,而是自己变得不太在乎“牛肉面”的味道了吧。最后,作者买单离店之际,又想到了“见山是山”的三个境界,也许有一天“牛肉面”还会变得好吃,谁说得准呢?

通过这些小小的事例,可见作者的确是观察力、思考力非凡,而且在用经济思维分析的同时还融合了一些人生的感悟,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让人看到经济学的“诗和远方”。

编辑:肖笛 责编:赵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