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植物之美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作者:王婷
2019-10-12 15:57:20

demo.jpg

《风吹草木动》

莫非

北京大学出版社

《风吹草木动》这本书中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巧妙地结合含蓄隽永的现代诗歌、精致典雅的博物随笔和细腻深切的逆光摄影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凌霄、蜡梅、天目琼花、萝藦、虞美人、海棠、玉兰、银杏、葫芦、忍冬等数百种“人间草木”在自然四季中的细微变化,以及它们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呈现的美学情趣和文化意味。

诗人、摄影家、博物学者莫非三十年如一日地关注中国大地上的各种植物。他理解自然对于生命的细微意味,他说:“树叶总比一本书更厚实更深刻更新鲜。要是我们连鼻子底下的东西都没有好好读过,在图书馆里,能看见什么呢?活的‘知识’在早晨的草叶上,在中午的花蕊里,在黄昏的浆果中。”

不过可惜的是,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自然被不断蚕食,我们感受自然的能力不断退化,我们与草木的精神关联出现了疏离和松动——我们对草木常常是熟视而无睹,习焉而不察,日用而不知,或者久闻其名而不知其所指。

《风吹草木动》关注华夏大地上“活的知识”,它教会我们去看、去闻、去听数百人间草木,去细腻真切地感受这些草木生长背后丰富的节气变迁、生活风习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传统。可以说,《风吹草木动》是一部“诗意的博物学”。莫非含蓄隽永的现代诗歌、精致典雅的博物随笔既写出了自然草木在物候变迁中的美感和生机,也写出了这种美感和生机在个体心灵中的真实悸动,在中国诗歌传统和博物文化传统中的回环往复。按照二十四节气,书中展现出植物在不同节气中的不同样子,盛开的花儿、绿色的树叶,枯叶、枯枝以及果实。如在小暑节气中,看到的是碧绿的荷塘和盛开的荷花,到了寒露节气,则是满目的残荷,貌似繁华已逝,其实生机依旧。“悠悠残荷黄昏,依旧华美如是。”莫非在图片下这样写道。

在新书发布会上,莫非提到,拍摄植物要尊重它本来的样子,万物有生有命,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大部分的植物都比人类来得早,我们更有责任爱护草木。他引用歌德的话说,一株植物无非就是叶子的不断展开。拍一株植物无需摆弄,风吹才好看。

在《风吹草木动》中,除了有大量生机盎然的的花和植物,同样有大量的枯叶。莫非认为,把一朵花拍得美,这是相对容易做到的,可要把枯叶拍得美,拍得像花一样,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在莫非眼里,从写诗转向摄影并非跨界,如果相机也可以理解成一支笔的话,他依然是在写诗。所有的摄影工作,都是莫非在自然光线下,在手动对焦、无闪光灯、无脚架手持拍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细腻深切的逆光摄影技法使镜头成为摄影师感觉的延伸,还原了草木的生命情状,照亮了草木的生命特质,最终教会我们观看草木,呵护它们的灵与魂。

书中的诗、文、摄影不是简单粗暴地拼凑,而是水乳交融于“中国草木的自然变迁”这一时间的纹理,因而是“融文本”(文本融合)的创新性尝试,能给人难忘的阅读体验和美感享受。这种“融文本”展现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远方,而是“即目所见”的眼前,吟咏的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植物,即“在地的”、生生不息于华夏文化传统中的中国草木,体现了浓郁的中国心和健康的诗心,有助于读者发现中华大地的美好。

编辑:肖笛 责编:赵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