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百壮士”精神感召下建功立业 记哈工大燃烧领域爱国奉献的三代科技精英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作者:孙佳薇 见习记者孙铭阳
2018-12-13 15:38:28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八百壮士”既是一个群体的代名词,也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串串熟悉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之初,来自祖国各地的800多位年轻教师齐聚哈工大,承担起了主要教学、科研任务,他们当时平均年龄只有27.5岁。这批年轻人,铭记国家重托,肩负艰巨使命,扎根东北,艰苦创业,拼搏奉献,把毕生都献给了共和国的工业化事业。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而今,沿着第一代“八百壮士”的足迹,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八百壮士”砥砺前行,传递着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精神力量。

“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秦裕琨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1950年考取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1953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做师资研究生。怀着建设新中国的信念与激情,秦裕琨跨越半个中国,来到了这片陌生的黑土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和从未见过的玉米面窝头未曾使他退却,只因为那时整个哈尔滨,包括哈工大的建设速度都非常快,到处都在新建厂房,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秦裕琨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

1954年秋,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哈工大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青年学者在我国率先创建了锅炉、热力涡轮机、水力机械3个专业,21岁的秦裕琨也参与其中。机械制造系出身的秦裕琨,当时甚至不知道锅炉专业是干什么的。秦裕琨回忆着当年的场景说:“但是既然学校设置了这么一个专业,那就说明这是国家需要的,那我就应该去学。尽管对锅炉专业一无所知,但这并不妨碍我高高兴兴地改了行。”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哈工大急需壮大教师队伍。1955年春季学期,研究生在读的秦裕琨正式成为“小教师”,开始了教书生涯。“那个时候自己还在学习过程中,却要给别人讲课,总担心学不好,讲不明白。压力很大但干劲十足。为丰富教学内容,我熬夜看俄文原版教材、整理专家笔记、准备中俄两份讲义——讲义先用俄文写,苏联专家签字批准以后我再翻译成中文去讲课。”秦裕琨说。

1963年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锅炉专业课程的第一本国家统编教材——由秦裕琨编写的《蒸汽锅炉的燃料、燃烧理论及设备》。

1966年,秦裕琨在国内首次提出热水锅炉可采用自然循环方式的学术思想,并据此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自然循环热水锅炉,掀开了我国工业锅炉制造史上新的一页。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动力领域发展迅猛,如何在锅炉专业新方向创造更大的效益成了学科难题,秦裕琨又在这一行业播下了一粒全新的种子——“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

时代没有辜负执着追求的人,秦裕琨带领着哈工大燃烧工程课题组不断突破,在洁净煤燃烧技术、燃烧过程诊断及控制技术、大气污染物控制及净化技术、能源与化工原料联产的煤炭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已建立起以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群,成为国内外能源企业和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

“每一位老师都把科研和教学看成自己的义务”

孙绍增是秦裕琨带的第一位博士生,现任哈工大燃烧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清洁燃烧和污染控制技术及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秦院士是我硕博期间的导师,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不仅是做学问还有做人。”孙绍增说,“1993年,我们当时的一项技术发明进入了最后的实验室验证阶段,需要长时间运行实验炉,整个团队包括秦院士在内的所有人从当天凌晨开始工作,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实验结束后所有人都累得瘫坐在椅子上。因为当时的实验条件简陋,煤粉燃烧实验现场会产生很多灰尘,散落到实验室附近,为了不影响8点钟后教研室其他老师和研究生即将开始的工作,秦院士不顾疲劳,自己没休息就拿起扫帚开始打扫卫生。那一年秦院士已经60岁了。”

孙绍增当前从事的工作之一是尝试通过用产业的方式解决秸秆问题。“秦院士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以解决国家需求为己任,引领国家在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领域的发展。当前秸秆焚烧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明显,如何有效解决秸秆问题,既不污染环境,又不增加农民负担,达到秸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就是我们当前的一个主要任务。”孙绍增说。

在当前“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时代感召下,孙绍增感触很多:“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奉献国家,解决国家实际需求,服务于国计民生。高校承担着科研和培养人才的双重任务,秦院士到现在依然会为我们的科研项目把关,也会为本科生作报告,这提醒着我们每一位老师把科研和教学看成自己的义务,履行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使命。”

“时刻瞄准国际前沿,做好储备性研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的就是老先生。”现任哈工大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的高建民,也是秦裕琨曾经教过的博士生。在采访中,高建民更喜欢称秦院士为“老先生”,“因为他就像父亲般的存在,平时不会有太多的话,但在科研大方向上会给我们很多指引,也会在项目重要节点上进行把关。”高建民说。

自2003年开始和秦院士读博以来,高建民主要从事燃烧和燃烧的污染物控制、温室气体的捕集和资源化等方面的研究。“前不久省政府制定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指出要‘推广清洁高效燃煤锅炉’、‘优先实施清洁燃煤集中供暖’等要求。”高建民说,“这些都是我研究所涉及的范围,老先生一直告诉我们研究成果要落地,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老先生一直强调要做好储备性研究,同时将中国标准和中国教育推广出去。他还时常教育我们要有团队精神,当你取得了成绩时不要沾沾自喜,要想一下国家和集体为你做了什么,不要忘了别人的付出和努力。”高建民说。

刚过不惑之年的高建民作为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时刻铭记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以秦裕琨为榜样,身兼科研工作和培养人才两项重任。“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作为教师要把最前沿的学科、专业的知识带给学生,同时也要注重培养敢于突破的创新型人才,做好人才储备。而科研方面,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时刻瞄准国际前沿,做好基础研究和技术导向工作。”高建民说。

而今,哈工大“八百壮士”多已进入耄耋之年,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依然奋斗在科研一线发光发热。哈工大新一代“八百壮士”已然崛起,正撸起袖子加油干,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实际行动谱写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