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喇叭”架起干群“连心桥”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作者:戚牧 记者 金双燕 潘宏宇
2017-06-07 10:40:27

demo.jpg

宾县永和乡永和村长河屯王玉海在宣传农业科技信息。记者:邱成/摄

“村民们请注意,最近几天风干物燥,不要焚烧秸秆,禁止柴草垛进村。正值春季防火期,大家一定注意安全防火,共同守护好我们的家园。下面,我给大家着重传达一下省里前几天召开的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有关精神。”每天中午12时半,宾县永和乡永和村巴家屯屯长张志春都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向村民进行播报。

在村民张宝乐的记忆里,只有在通讯、电力尚不发达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悬在村头电线杆上的“大喇叭”是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主要渠道。不曾想,在手机网络普及的今天,哑了几十年的这个老物件“大喇叭”,在宾县永和乡的各村屯又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屯长张志春十分醉心于自己编导兼播音员的身份,每天早、中、晚分时段播报农业知识,讲国家大政方针,说村两委工作;谈节气风俗,议红白喜事……他说:“用农家话讲农家事,让大伙听得懂、用得上;尽量简单明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否则就扰民;政策信息、重要通知得多说几遍,而且得用新闻联播的腔调,重要的事情得郑重说!”61岁的村民迟少志眼睛不好,儿女都在外地打工,手机不太会用。自打村里有了“大喇叭”,他可是打心眼里高兴:“‘大喇叭’一响,俺们一边干活儿一边听,两头不耽误,比把大伙召集到一块说事方便多了。再说村干部讲的都是老百姓最上心的事,家长里短、大事小情,俺们能听懂还爱听。”

“我们屯‘大喇叭’内容可多了。农忙时节,村里邀请农业专家、技术员来,通过广播讲解农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等技术。屯里要修路,‘大喇叭’一喊,大家伙齐出动。上面的好政策、招工信息,还有好人好事等,‘大喇叭’里全都有。田间地头一边劳动、一边听广播,可好着呢。最近,‘大喇叭’又增加了新内容,屯长每天都读一段省党代会报告和今后5年我们的农业发展情况,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村民杨彦林笑呵呵地说。

永和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67个自然屯1.8万人。随着外出打工人员增多,这里基本看不到年轻人和中年人。当地1.3万常住人口中,约七成是老年人。“虽然现在手机、微信普遍,但经过几十年后,我们发现在特定的场景中‘大喇叭’仍然大有作为。像永和乡的现状决定了在各村屯的信息传播,声音比图像和文字更容易被接受。”永和乡党委书记杨向海说起重装“大喇叭”的初衷说,乡村新农合医疗、土地确权、扶贫等各种政策的发布和落实,无论村干部如何奔走相告、发多少传单,都不如“大喇叭”一喊直接、高效、低成本。基于乡村工作开展的现实需要,永和乡党委决定让“大喇叭”重新站上历史舞台。去年秋天,首先在联华村试验性地架起“大喇叭”,效果良好。今年3月开始,全乡铺开。到4月底,全乡5个村67个屯装了72个“大喇叭”,组成了响亮的“喇叭阵”。

村民张百秋持续20年悉心照顾瘫痪婆婆,被永和乡评为“好公婆好儿媳”先进典型。“大喇叭”广播后,她的事迹全乡人都知道了。

“有了大喇叭,村里的工作好做多了,大家的集体意识更强了。”永和村党支部书记周桂海说,以往村级财务公开、事务公开等都以文字材料形式呈现,村民们也多是一知半解。有了“大喇叭”后,如村里征地、修路等需要公开的村务等,通过广播公示通知,公开透明,对村干部更是一种行为约束。

杨向海告诉记者,从“大喇叭”开播到现在,收效是喜人的。回来的不仅仅是久违了的“大喇叭”,重要的是唱响了农村的新生活,还有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成为基层干部做好宣传工作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