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打通县乡医疗协作“血脉” 来自以望奎县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县域“医共体”的调研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作者:车轮 朱彤
2017-09-14 18:48:32

9月1日,记者一行来到望奎县人民医院,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大厅,咨询服务台前不断来咨询的患者,电子屏清晰地显示着当天各科室的出诊专家,挂号、取药、结算窗口前的二维码,以及二楼整齐摆放一排的各个检查报告单自主打印终端……以现代化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依托,望奎县人民医院在县域内打出了品牌。与此同时,该院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打通县乡医疗协作“血脉”,成功开展了县域内医共体建设,初步形成了“小病首诊在基层、大病在县内、康复治疗回基层”的县乡医疗“共生共赢”格局。

demo.jpg

demo.jpg

望奎县人民医院咨询服务台前前来咨询的患者。记者车轮 摄

1日当天一大早,该院医务科科长沈龙、心内科副主任付玲玲、同科室医生王松健等人便到达了惠七满族镇卫生院,作为每周一次的“上门会诊”,几人轻车熟路地走进卫生院的诊室和病房,各司其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记者亲历见证了望奎县人民医院铺设一张现代化的“医共体保障网”,将包括惠七满族镇卫生院在内的几家县域内的乡镇卫生院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医疗共同体,有效整合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资源,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和服务能力。

关键词:就近就便

解决农民看病贵问题

去年10月,县人民医院与惠七满族镇卫生院正式形成医共体模式。今年4月县人民医院又与先锋镇卫生院、灵山乡卫生院签订医共体协议书,现在与两家卫生院的医共体正在建设中,并初显成效。县医院帮助乡镇卫生院建立了现代化信息化平台,包括HIS(医院信息)系统、LIS(放射信息管理)系统、RIS(优化医院放射科工作流程管理)系统、EMR(电子病例)系统等,完善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上下联通的网络建设。

医共体的直接受益者是患者。惠七满族镇距离望奎县50公里,公交车需要40多分钟,单程车费10元钱。“农村患者在家门口看病的最大实惠是不贵。”惠七卫生院院长唐景明说,卫生院HIS系统建立后,实现了“先诊疗、后付费”,患者在卫生院入院时只需缴纳500元钱押金,后续费用不用再追缴,而乡镇卫生院的新农合报销比例为90%、起付线为100元钱,报销后,一般的患者在出院结算时基本不用再交钱,反倒会退回二三百元钱。

demo.jpg

惠七满族镇卫生院院长唐景明和望奎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王松健正在看通过HIS系统打印出来的胶片,探讨患者病情。记者车轮 摄

今年58岁的北水八村村民冯有祥因患下肢动脉闭塞,正在惠七卫生院住院。问及看病费用,冯有祥的妻子王玉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开春他因为脑梗住过一次院,住了12天,以往去县医院得花4000多块钱,报销后我们自付大概1700元~1800元钱左右,但是在惠七卫生院住院就省钱了,按照农合90%的报销比例,我们最后只花了300元钱。”

唐景明接过话茬儿,“前几天我们卫生院来了一个心脏病患者,当时我们建议转诊,但患者却要求继续住院,他说,‘过两天,县医院的专家不就来了嘛,我在这里等他们就行。’”沈龙则告诉记者:“每周五,县医院都派科室专家到镇卫生院‘上门服务’,需要什么样的专家,惠七卫生院会提前跟我说明。”

为方便患者就近就便看病,县医院开通了“医共体绿色通道”,不仅方便“双向转诊”,患者在转上的过程中还可以“点名专家”,如患者自己有选择的医生,医务科根据其要求,联系该医生,为其进行接诊、检查等。

关键词:资源共享

“县医院有多大,乡镇卫生院就有多大”

建立医共体之初,望奎县人民医院院长于占海说,“县医院有多大,乡镇卫生院就有多大。”可以说,这是医共体建设的目标。

于占海告诉记者,乡镇级卫生院医疗资源贫乏,绝大多数卫生院没有影像、检验等辅助检查设备,在专业技术这一层面,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要么不会使用设备,要不看不懂报告单。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医共体建设,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或村医在镇卫生院的网络客户端可以开据各种辅助检查申请,县医院定时派救护车到乡镇卫生院接送患者去县医院检查。患者均可按照乡镇卫生院90%的报销比例,在乡镇卫生院直接缴纳费用。检查检验结果乡镇卫生院可以直接打印胶片和报告,做到技术资源共享。

demo.jpg

图为望奎县人民医院患者自助打印检查报告单。记者车轮 摄

同时,通过网络系统的建立,开通了远程会诊系统。以前有急病患者,只能打车到县医院确诊,耽误时间、贻误病情。开展远程会诊后,乡镇卫生院如果有不能确诊的患者,可以电话或QQ联系县医院远程会诊室,为患者进行远程会诊。远程会诊平台针对患者现阶段病情及疑难问题进行“面对面”讨论、制定治疗方案,为乡镇医院医生积累了医疗经验,更能为抢救危重患者争得更多时间,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据统计,医共体建立以来,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开据的辅助检查包括、核磁、彩超、化验等共计282人次。今年上半年县医院与惠七镇卫生院的远程会诊达11次,“远程诊疗提高了我们镇医院的抗风险能力,让我们在诊疗的过程中更有底气。”唐景明说。

关键词:管理升级

县医院骨干“坐镇”乡镇卫生院

唐景明深有体会地说,“在完善网络建设以前,我们乡镇卫生院人、财、物管理都是纸质办公,特别是在药品管理上,经常是入库数量和出库数量不符合,处于亏空状态,有的职工为了牟取利益,用在外面买的便宜药换掉药局的药品,以次充好赚取差价;职工的效益工资只能靠人工去统计计算,难免有出入。HIS系统建立以后,做到药品等规范化、网络化管理,避免了库存‘赤字’现象。”如今,“一片药都不差”便是最好的证明。

通过医共体建设,县医院帮助卫生院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帮助其强化“三级查房”、“三基三严”考核等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严格规范各项医疗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为加强乡镇卫生院科室建设,县人民医院帮助乡镇卫生院成立了检验科、超声室、放射线科等科室,手把手地对镇卫生院的医生进行培训,使他们能进行检查诊断。更派出本院技术骨到乡镇卫生院任职名誉副院长,协助乡镇卫生院提升管理水平。

于占海介绍说,本院骨外科主任沈国策任职惠七镇卫生院名誉副院长,综合内科主任韩飞雪任职先锋镇卫生院名誉副院长,作为名誉副院长,每周需要定期带队到卫生院出诊两天,坐诊看病、查房带教,帮助乡镇卫生院医生、村医提升业务能力,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技术提高了,则会实现效益“三赢”:医生的患者多了、医院的收入提高了、患者医疗费用减少了。

惠七卫生院自医共体信息化建设以来,患者就诊率得到提高的同时,还增加了卫生院的经济效益,仅今年上半年,惠七卫生院住院患者达328人次(去年全年40人次)、门诊量约为5500人次(去年全年3800人次),医疗收入达到94万元(去年全年收入45万元),今年有望突破200万元。

关键词:留住人才

技术、收入双提高让医生安心乡镇

人才匮乏一直是乡镇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在医共体内,县医院各科室统筹安排乡镇卫生院医生进修学习,“每周下乡坐诊时,上午患者多时就坐诊看病;下午患者少时,便为他们开设课堂进行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和临床经验,加强了医院的人才梯队建设。”于占海说。

截至今年8月县医院共开展专家帮扶384人次,指导基层查房132次;举办培训班34期,免费接受下级医务人员进修学习12人次。

随着医共体的推行,今年上半年,医共体内的几家乡镇卫生院可治疗的病种由原来的42种增加到50种,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高血压、冠心病、盆腔炎等。门诊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9%。

技术的提升还带来收入的增加,收入的增加自然留住了人。惠七卫生院的医生刘艳丽告诉记者,“以前没有什么患者,收入只能是档案工资,但今年患者多了,医院又实行了绩效考核,上半年每个月工资能比以前多1500元左右。”据统计惠七卫生院通过绩效考核,平均每人每月工资涨1000元左右。


短评

共生共赢

□朱彤

目前,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不断落实,各级政府主办的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逐渐明晰,而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无疑成了基层医疗的“中枢”和“网底”。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来乡镇卫生院的大楼新了,设备升级了,职工收入增加了。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卫生院诊疗业务却大幅萎缩,人才也逐渐外流。

留不住人才是目前造成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的关键。“要想真正留住基层人才,提高待遇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技有所长、技有所施。”卫生行业有识之士得出的问题症结切中要害。但“病根儿”找准了,怎么去根除?回顾一些历史,从当年的“县乡村一体化”到“县域医疗集团”,虽然在当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几年后这些协作大多不了了之。

要保“网底”功能,就要发挥“中枢”作用。国家目前倡导的医共体模式,已经为此开出了“药方”。医共体怎么才能让“网底”和“中枢”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共赢,考验的是执行者的智慧。仔细品味望奎县的做法让人耳目一新,他们先摸清“己之所能、彼之所需”,然后利用自身信息化优势,让“网底”和“中枢”间有了无数个信息传输的通道,这就好比彼此双方打通了“血脉”,然后共生共赢、尽显生机。

基层需要的就是这种共生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