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逻辑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作者:钱福永
2020-06-03 09:14:4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之所以在中国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取得巨大的成功,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的逻辑。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逻辑有助于研究党领导人民建立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律,深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坚定制度自信,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demo.jpg

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危机,围绕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探索。历史上曾经实行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也在中国轮番上演,由于它们既没有社会基础,又没有阶级基础,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和伟大斗争找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早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的第一个纲领中明确提出,“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在大革命时期,党领导工农运动,在城市建立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市民代表会议,在农村组建农民协会,进行了政权建设的最初探索。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形态。在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陕甘宁边区实行以“三三制”为原则的参议会制度。经过这些实践和探索,我们党提出了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构想。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各解放区相继召开人民代表会议,向正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过渡。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告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开辟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纪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其产生发展的历史逻辑。

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巴黎公社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对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权形式作出了描述和探索。巴黎公社以后,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提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建立真正代表人民的人民代表机关理论和政权建设学说。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提出并实行国家机构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理论,确立了苏维埃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中国特色的政权模式。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中国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实行怎样的制度等问题作了系统明确的阐述,第一次提出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概念。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了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构想。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总结中对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进行专题论述,为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了理论准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政权建设学说和代议制的理论,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民主集中制的理念, 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思想,进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从而指导和推动了新时代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渊源,建构了其产生和发展的理论逻辑。

三、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经济制度、国家结构等国情实际相适应的政治制度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国家性质(国体)决定了政权的组织方式(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的职权,从而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特征。现阶段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行使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提供了物质基础。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集,在中华民族繁衍发展中不断融合、平等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繁荣美好家园和创造优秀中华文化,这种民族特点为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了良好社会基础。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实行适当分权,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这种国家结构类型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有利于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议会制度,也有别于苏联的社会主义苏维埃制度,是基于中国国情现实、具有浓郁特色的政治制度,诠释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现实逻辑。

四、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渊源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诸如大一统思想、和合思想、民本思想、天下为公等文化理念都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着深远影响。其中,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精华,在历史上影响着各个朝代的政治统治制度,也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着天然的文化思想渊源。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崇尚占卜迷信、重天敬鬼,后期周人从商王朝的覆灭中看到了人民武装倒戈的力量,开始认识敬德保民重要性,开启了民本思想的先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现实动摇了人们对天道的崇拜,同时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主观能动性,也促使人们对民众价值的新认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汉唐时代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仁政思想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完善。明清时期,古代民本思想得以发展,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批判和揭露,主张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被视为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有本质区别,但其中蕴含的尊重人、重视人的价值、以人为治国安邦之本,重视民意等思想形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提供血脉联系和思想土壤,支撑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传统文化逻辑。

五、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了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好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性质的基本定位,有效避免党派之间相互倾轧、三权之间相互掣肘的弊端,有效保证各国家机关在党的领导下协调运转,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70多年来,党和国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团结和动员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广泛调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繁荣鼎盛,人民安居乐业;有效调节各个国家机关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实现国家机关和领导层有序更替,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安定的政治局面;有力保证党和国家事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统筹制定和实施了13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凝聚各方面力量聚焦既定目标不懈奋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的“两大奇迹”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国家和人民经得起各种风浪、战胜各种困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的可靠制度保障,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可靠制度保障。70年的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套有效保证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的政治制度,印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实践逻辑。

总之,要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根本政治制度,更加自觉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策部署,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好、贯彻好、坚持好、完善好。  

(作者系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