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和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作者:王春娥
2020-10-22 15:01:18

今年5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因时因势做出的关系我国发展前途的重大决策部署。

一、正确认识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做出的长期强国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中央立足于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综合做出的长期的强国战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必须及时纠正一些认识误区,如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狭隘地理解为是一时一地的短期权宜之计,把“战略问题战术化”,把全局战略理解成局部区域的措施,甚至理解为是新闭关锁国论、新内卷论、新出口转内销论等。

二、在新挑战与新机遇中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也正是形成新格局的现实背景。首先,形成新发展格局要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当前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交往受限、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以谋求形成新发展格局。其次,新发展格局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改变经济循环模式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以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经济高速增长获得量的扩张,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如果没有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倒退。正如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同时我国参与经济大循环的国际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因此,为强化经济安全化解风险,迫切需要强内功,改变两头大的循环模式,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再次,我国有足够的优势、条件和能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虽然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因此,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转危为机,加快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抓好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驱动力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和产业创新是尤为重要的推动力量。首先,深化改革增强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动能。只有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进行力度更大、层次更深、范围更广的改革,才能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良好环境,形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国内大循环。其次,坚定扩大开放的信心为形成新格局提供强劲动力。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扩大开放中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实现更加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再次,科技和产业创新催生形成新格局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们应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践反复启示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