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产业扶贫难题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作者:程晓红 王静波
2019-04-08 17:16:25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今年一号文件强调,“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抓好产业扶贫既是开展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也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环节。没有产业的支撑无法实现长远脱贫,也无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黑龙江省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推动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采取统筹省级资金加大产业项目扶持力度、发挥各级政府和驻村工作队产业项目建设推动作用、鼓励支持各类资本进入农村产业等措施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我省农村产业扶贫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些问题需要解决。

demo.jpg

我省农村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整体规模小,产业带动能力不强。通过调查发现,受乡村规模和产业配套能力、要素支撑水平等影响,目前乡以下产业扶贫项目多数都是小微型项目,绝大多数从事初级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产品结构单一,还无法承担脱贫解困、助推振兴的重任。

(二)产业配套难以形成,产业发展前景堪忧。目前看,我省城乡一体化水平比较低,乡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对产业发展配套能力不足,产业发展的要素环境仍不够完善,一方面导致产业难以实现更大发展,形成规模集群优势;另一方面也影响企业满负荷生产,造成企业成本高、利润空间小,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拉动作用。

(三)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整体拉动能力弱。多数产业扶贫项目吸纳劳动力有限,加之受利润空间挤压,农村用工工资比较低,农民普遍缺乏专业技术,无法获得更多的工资收入。尤其是调查的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有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支独大,贫困户缺少话语权。

(四)政策创设不科学,缺少精准的产业扶持政策。目前,在推动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仍以农业主管部门下达项目资金的形式进行帮扶,乡村无法根据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急需的支持政策,产业扶贫政策“大水漫灌”的现象比较普遍,各类政策对产业扶贫的支撑作用还不够直接有效。

推动我省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产业扶贫遇到的问题也是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瓶颈。要突破瓶颈,就要针对产业扶贫痛点,制定有效措施。

(一)乡村资源对产业支撑能力有限,要鼓励发展乡村产业集中区。一是统筹研究设立乡村产业集中区。按照资源禀赋条件,采取省统筹、县自主的原则,每个县划定若千个乡村产业集中区,明确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专业化、承载强的乡村产业集中区,推动乡村产业集中集群发展。二是创新乡村产业集中区体制机制。探索采取省地共建园区乡镇共建园区、企地共建园区等多种模式,建设不同所有制结构、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层级的乡村产业集中区,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需要。乡村产业集中区探索实行“飞地”政策,建立分级考核、税收分成、合作共管或委托服务等机制,提升共建乡村产业集中区的积极性。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研究制定重点发展的乡村产业发展名录,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对外宣传推介,引导社会资本和优势企业项目进入乡村产业集中区落户。同时,要鼓励各乡镇集中财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发展配套能力,增强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作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方向,要科学谋划好产业振兴项目。一是量体裁衣,尊重群众意愿。按照县有支柱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与乡村资源禀赋相适宜、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不能“一刀切”,违反群众意愿。二是区别对待,选准发展方向。对于地处城郊、与城市紧密相连的乡村,重点发展与城市能够形成吃配的产业,或作为城市工商业的延伸辐射区,承接城市的产业辐射;对于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建制乡镇,积极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建设各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区;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村屯,依据资源禀赋和生产生活习惯,加快发展传统农业、特色养殖、农村第三产业等;对于山区、半山区和少数民族村镇,重点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木繁育、山特产品采摘等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特色林业产业以及乡村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三)切实加大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创设力度,要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尽可能地扩大产业扶持资金总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使用效益最大化。二是加大对产业振兴项目用地的支持力度,简化审批程序,开通绿色通道确保产业项目能够顺利落地实施。三是围绕实施产业项目,提供优质的产业支撑服务,为产业项目提供完备的产业政策服务、市场信息服务、生产运营服务、技术支撑服务和专业人才培训服务等。四是灵活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和金融政策,针对产业振兴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抵押担保等要向产业项目倾斜,降低贷款门槛,缩短贷款周期,提高金融与产业振兴项目的针对性和契合度。

(作者单位: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